「天橋的把式」下一句是甚麼?

  對於廣東人來說,「天橋的把式」這句話可能較陌生,但對北京人來說,卻是常掛在口邊的諷刺話語。

  要了解這句話,必須先了解老北京人口中的「天橋」是怎樣的地方?

  在北京,天橋是平民聚集休憩的地方,在《天橋一覽序》中有說:「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風俗,一斑可見。」

  從前社會,天橋聚集了來自各地的雜耍藝人,有京劇、評劇、曲藝、藝術、雜技等民間藝人,在天橋上大耍雜技為生。

  他們在開練之前,總會先滔滔不絕地講上一番話,吸引大家聚攏圍觀。

  可是,到真正表演時,身懷武功的只有少數,大多都只用雕蟲小技來哄哄市民罷了。

  如此下來,幽默的北京人就編成了一句俏皮話:「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也就是說,這是天橋的樣式,只說而不做、沒有真材實料之意了。

  延伸閱讀:「無牙婆穿針」是怎樣的情景?

 

半夜食黃瓜

  半夜食黃瓜是甚麼滋味?   黄瓜,即廣東人常吃的青瓜,是一種味道清淡的菜蔬,很有去水腫瘦身的效果,是減肥人士的最愛。

  黃瓜外形長長圓圓的,頭和尾的樣子幾乎一樣,瓜頭和瓜尾的觸感都很相似。

  因為相似,於是慢慢便生成了一句歇後語:謎面是「半夜食黃瓜」,你能猜到謎底嗎?

  沒錯,既然半夜摸吃黃瓜,當然看不清也分不到黃瓜的頭和尾了,因此歇後語就是「唔知頭唔知尾」了。

  到今天,「唔知頭唔知尾」多用以比喻搞不清楚事情的...

「棺材內伸手」下一句是甚麼?

  今天是西方的受難節,也讓我們說一下與死亡有關的中國古代歇後語。

  「棺材內伸手」下一句是甚麼?

  活人要拿物品,必須伸出手來,可在躺着棺材內的死人,又怎能伸出手來呢?

  清·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二:「棺材內伸手來」。

  這句話透過誇張的手法,諷刺了那些愛財如命、貪婪到死不罷休的人。

  「棺材內伸手」的下一句,便有「死要」或「死要(錢)」了。

 

 

「剃頭挑子」下一句是甚麼?

  「剃頭挑子」是從前街頭理髮匠所攜帶的「工具箱」,從清朝時出現。「剃頭挑子」有一句歇後語,大家知道嗎?

  清朝男人的髮型是剃掉前面的頭髮,將後面的頭髮梳成一條辮子,這種髮型需要專人來打理,於是「剃頭匠」就出現了。

  剃頭匠走街串巷,吆喝「剃頭嘞」,顧客便在路邊坐下理髮。

  「剃頭挑子」,就是剃頭匠的扁擔挑子,用以攜帶理髮用的工具。

  通常,挑子的一頭放着剃頭梳辮的工具,如剃刀、梳子,篦子等;另一頭則...

「死牛一便頸」還是「死牛一邊頸」?

  當形容某人很固執,廣東話會用「死牛一便頸」來形容。究竟「死牛一便頸」還是「死牛一邊頸」?又為甚麼用牛頸來形容固執?

  在中文大學的「現代標準漢語與粵語對照資料庫」中,就記錄有「死牛一便頸」,而「便」的普通話拼音是「bian」,與「邊」的普通話拼音相同,而粵語發音「便」也與「邊」接近,因此又有人把「死牛一便頸」讀成「死牛一邊頸」。

  至於哪一個較準確?「死牛一邊頸」就較能解釋了。

  從前農村社會,牛是重要的生產工...

猴子為甚麼又叫「馬騮」?

  有一首兒歌唱道:「河邊有隻羊,羊邊有隻象,象邊有隻馬騮仔,好似你咁樣。」我們一般叫猴子作「馬騮」,活潑頑皮的小朋友會叫作「馬騮仔」。為甚麼猴子又是「馬」?

  粵語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其中「馬騮」就與古漢語有關。「馬騮」最早寫成「馬留」,宋朝已有這種叫法。

  宋邵博《聞見後錄》卷十:「今世猴為馬留,與其人形似耳。」

  「馬留」與古漢語「猱」有關,「猱」字讀音naau4 (發音類似「嬲」),就是猴子的意思。因此,自古猴子便叫作「馬留」,後來慢慢演變成「馬...

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歡他

  中文有趣的地方,在於相同的字會因不同的詞性或讀音,變化出不同的意思,有時還會令人捧腹大笑。   「明明明明明白白白喜歡他」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明明明明明白白喜歡他」中,涉及的字都很簡單,但整句連在一起卻讓人摸不着頭腦。

  貼士:「明」與「白」,除了是動詞外,還可用作名詞當中。

  若「明明」與「白白」都是名詞,指的是兩個人的話,意思就明顯得多了。

  全句的意思其實就是:「明明(人名)明明(明顯)明白(知道)白白(人名)喜歡他」。

  猜...

你等一會會會會會會計的人嗎?

   「會」字因詞性不同,有不同的意思。   「你等一會會會會會會計的人嗎? 」 這裏六個「會」字連在一起的一句,被網絡上稱為「大魔題」,你又能看懂嗎?

  「會」作動詞時,有「能夠」、「會見」的意思;用作副詞的時候,則有「片刻」之意。

   以上一句分開來看或許能夠明白當中意思:「你等一會 會 會會 會 會計的人嗎?」

  答案是:你等一會(稍後)會(是否)會會(會見)會(懂得)會計的人嗎?

  延伸閱讀:差點沒上上上上海的車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秋分的「分」有何意思?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是立秋後第四節氣。秋分的「分」有特別意思,那是甚麼呢?

  秋分,「分」即為「半」。根據中國二十四節氣的秋季而言,這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也是「秋分」得名的由來。

  《春秋繁露》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赤道,全球晝夜時間等長,即一半時間白天,一半時間黑夜。

  這天之後,白晝漸短,黑夜漸長。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今天是農曆八月初一,香港的天氣仍然炎熱,但在有的地方,農曆八月天氣已明顯轉涼,秋風還很大呢!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對秋風肆虐的場景描繪得十分細緻。

  詩句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杜甫晚年在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草屋(即後世聞名的「杜甫草堂」)居住。農曆八月某一天,突如其來的狂風,就像一個正在發怒咆哮的巨人,捲走了...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學者有四失

  現代教育家相信,學習態度是成功的關鍵。原來,古人已留意這方面了。古時有所謂「學者有四失」,「四失」究竟是甚麼呢?

  《禮記·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古代學者相信,人在學習的時候,容易犯這些錯誤:或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或有認為太容易,...

獨學而無友 孤陋而寡聞

  獨自一個人埋頭苦幹,還是大伙兒一起學習比較好?古時已有答案。究竟是甚麼呢?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

  古代學者相信,若果只一味努力,沒有經過同學和朋友一起研討,切磋琢磨,便會落得孤單,見聞不多,思想也會變得狹隘。

  不過,若果一味只交朋友也不是好事。因為「燕朋逆其師」,結交不正當的朋友,會導致違背師長的教訓,而「燕辟廢其學...

學學半

  中文有趣的地方之一,是同一個字因為不同詞性而有不同的解釋,解通了往往令人感到趣味盅然。「學學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了。

  「學學半」出自《禮記˙學記》,當中寫到,《兌命》曰:「學學半。」

  如何理解呢?

  「學學半」,第一個「學」字同「斆(粵音同『校』)」字,是動詞,意為教導;第二個「學」則為名詞,指學習。

  加起來意思就是「教人是學習的一半。」教導別人的同時,又是在學習,用「教學相長」來形容就貼切不過了。

  

隱其學而疾其師 苦其難而不知其益

  常聽到學生不喜歡學習,原來古時學生都一樣,「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便可見一斑,這句話出處何在?

  「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這句話出自《禮記·學記》,意思是學生愈來愈厭惡學習而且憎惡師長;以學習為難為苦,而不明白學習的快樂與好處。

  為甚麼學生會視學習為苦呢?

  《禮記·學記》有這樣的見解:「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

不學操縵 不能安弦

  你聽過「不學操縵,不能安弦」嗎?這句話是何意思呢?

  古籍《禮記·學記》記述學習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並論及教學為師的道理。當中,「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便是學習的基礎方法。意思是:如果不從「操、縵」這些基礎小曲學起,指法不純熟,琴、瑟就彈不好。

  這說明古人學習時重視基本功,有了基礎便有進步的機會。

  這句話還有前後文:「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

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

  要做到品學兼優,必須勤於思考。「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句話出自何處?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出自韓愈《進學解》。業指學業,精練於勤奮,荒廢於嬉戲;行指品行,成功於思巧,毀壞於隨便。  

  古往今來,有不少歷史典故說明了這個道理。

  西漢時期,匡衡自小喜歡學習,刻苦勤奮,可是家裏卻買不起燈油,無法在夜間學習。一天晚上,他正躺在床上默誦白天讀過的《詩經》,...

鍥而不捨 金石可鏤

  努力是學習成敗的關鍵。古時有「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出處何在?

  這句話出自荀子《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勸學》是荀子鼓勵人們努力學習的篇章,他認為人的才能和品德並非天生,而是透過後天不斷學習和累積而成的。

  前半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的意思是,如果雕刻一下就放棄,那麼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無法折斷。

  後半句「鍥而不舍,金石...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古時有不少勸導學習的好句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便是其一,如何理解呢?

  這句話出自荀子《勸學》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在古代,「一舉足」為跬(即邁出單腳),「兩舉足」為步(即左右腳各一步)。因此,「跬步」即指半步或一小步,引伸為極小的距離、微不足道的行動。

  千里,指極其遙遠的距離,比喻宏偉的目標或偉大的成就。

  小流,指山間小溪等...

杯水車薪

   「薪」在古代是柴草的意思,以一杯水去撲滅一車木柴所燃起的火,是怎樣的情景?

   語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孟子形容他所處時代的「仁者」,行仁義之事並未盡力,就好像用一杯水去撲救一車點燃的柴火一樣,當然無法救熄,卻因此認為水不能熄滅火、仁...

差之毫釐 謬以千里

  毫和釐,都是長度的小單位,十毫為一釐。「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句話出處何在?

  此語出自《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也有版本用「豪」字:「《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釐,繆以千里。」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開始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很多專業的工作都要求精準計算,若然出錯,就可能出現很多問題,例如測量師、建築師的工作,計算上出現...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這句話可謂街知巷聞。在電視劇中,常見有煩腦的人在酒吧買醉時說出這句話。究竟誰賣醉,誰發愁?

  這句話出自晚唐詩人羅隱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隱年少時即以才學聞名,尤其擅長詩賦文章。成年後,因屢次批評時政,得罪權貴,連續考試十多次均落第,有「十上不第」之稱。這段經歷對他打擊極大,也促使他後期形成諷刺與豁達並存的風格。

  從表面看...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為甚麼呢?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擅長幫助萬物,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污濁之地,最接近於道。

  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樣卑躬屈膝,居住在低下的地方,心要像水般深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

  新學年,長輩們為了訓勉下一代,會說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話出處何在?有何意思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出自《禮記·學記》,就是中國人傳統精神的寫照,意思是玉石不加工、不琢磨,不能成為器皿。人不經過培養﹑鍛鍊,就不能成材。

  關於「玉不琢,不成器」,背後有一個故事值得一看。從前,楚國有一人叫卞和。他在山裏找到了一塊還沒琢磨過的玉石,將之呈給當時的楚厲王。然而,...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古時有一描寫白露的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有甚麼深意呢?

  白露,標誌天氣開始轉涼。這個時候,清晨時分露水增多,凝結成一層白色的水滴,故名「白露」。

  歷代文人墨客常藉「白露」之景抒發思鄉、感秋之情。其中的名句,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出自《詩經·秦風·蒹葭》,全文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秋涼河邊的景象:...

何謂「小成」?「大成」?

  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及大學四年制。古代的教育制度又是怎樣的呢?

   古代的教育制度,最早見於《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一年視離經辨志」,完成第一年學業,老師會評估學生能否斷讀經文句讀(離經),並辨明他的學習志向和態度(辨志)。

  「三年視敬業樂群」,完...

現代開筆禮——擊鼓明志

  近年,內地一些學校於開學時會仿古時舉行開筆禮,儀式當中有一項名為「擊鼓明志」,那是甚麼呢?

  「鼓」,在古代官學不是樂器,而是發布號令、規範作息、管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禮記·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

  「鼓」是擊鼓,「篋」是書箱。意思是:古時大學開學時,官吏擊鼓召集學生,然後學生打開書箱,出示經書,以示恭敬和謙遜地對待學業...

現代開筆禮——朱砂開智

  新學年開始了,父母都希望子女學業進步。古時,學生在開學時有「朱砂開智」的儀式,那是怎樣的呢?

  「朱砂開智」是入學時,啟蒙老師用紅色的朱砂在學童頭正中點一顆紅痣,寓意為開啟智慧,又稱爲「開天眼」、「朱砂啓智」。

  這個儀式是後人從古時開筆禮基礎上衍生而來的。「開筆禮」相傳起源於春秋孔子時代,是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儀式,又稱為「破蒙」。

  根據中山大學出版社的資料顯示,在古代,開筆禮主要由...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開學了,長輩都會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來教導年青人,要珍惜光陰,好好學習。不過,光陰為甚麼以「寸」作單位呢?

  「一寸光陰一寸金」最早見於唐·王貞白《白鹿洞二首》:「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為甚麼光陰以「寸」作為單位呢?古人用「晷」來測算時間,「晷」又稱作「日晷」,即是在圓形板上刻上標明度數,圓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陰影由長而短,又由短而長地映在度...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