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1/01/2022
列入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圳南澳蜑民春節「舞火龍」習俗,今天仍受當地人的尊崇。這個傳統習俗原來源自一百多年前,回看當年,沒受過教育的蜑家漁民長期漂泊在海上生活,只有農曆年初二這天才上岸,當天蜑民漁民會從早上割草紥龍到祭祀儀式,都在這一天內完成, 「一天龍」之名就這樣流傳下來,紀錄了代表他們漂泊的生活的傳統象徵。
南澳蝥家漁民 「媽祖」顯靈春節求平安

南澳漁民古稱「蜑民」,古稱「蜑家佬」,在舊社會上,除了受岸上人歧視、沒法受教育外,還要受到海上颶風威脅,因此,蜑民常常在船上架起香爐,朝天跪拜,祈求「媽祖」保佑平安。
終年漂泊又沒受過教育的南澳蜑家漁民,傳承的紮草龍和舞草龍習俗,全靠口耳傳授,沒有文字資料傳承。
延伸閱讀:春節為甚麼要舞龍?認識中國文化的傳統圖騰
相傳100多年前的一個晚上,「媽祖」顯靈托夢,說過年時眾人合力舞動插滿香燭的火龍,可降服海上一切颶風,終年都可以風調雨順;就因為這樣,南澳漁民就開始了紮龍祭奠的傳統。
年初二當天合力紮巨龍 天后廟前祭奠

由於他們以船為家,岸上沒房沒地,不能儲存火龍,於是漁民就在那年的大年初二開始,組織年青人一天內合力上山割草,扎成33節至60節的草龍,再在龍身插滿香枝,由數十人抬起,來到天后宮前。
到晚上,在天后宮前奉上祭品,在鑼鼓和鞭炮聲下,燃點起火草龍向天后及海神敬拜,再沿海難向停靠在海灣上的各個船艇戶逐一送上祝福。
延伸閱讀:大灣區西部城市 過年習俗大不同
祭奠後焚燒火龍 祁求風調雨順

一切儀式完成後, 就在沙灘上將火龍焚化,意指龍歸大海,希望來年風調雨順,漁獲滿載,各人都平安享福。
這個由「割草」、「紥龍」、「舞龍」、「化龍」一天內完成的儀式,是南澳蜑家漁民每年新春向天后和海神特有的致敬方式。「一天龍」看到了海上人家對大海的敬畏,也反映出漂泊海上沒處生根的漁民,用自己的方式,在有限的一天時間內向天神祁求保祐家人的原始之心。
列廣東非遺項目 蜑家漁民習俗獲認同

位於今天深圳市大鵬新區的南澳街道,雖然大都已經「上岸」定居,但祖先們過去「以舟為家、以漁為生、敬海畏海」的文化,令舞火龍的傳統習俗得以承傳下來,到今天,已成為了南澳蜑家漁民每年一度娛神娛己的慶典。2006年被深圳市評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7年更入選為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