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5/02/2021
農曆正月十五的中國文化元宵節,在台灣是一個備受重視的傳統節日,每逢元宵,全台各地都會舉辦中國文化燈會、燈節、藝術節等大型禮俗活動,而且各地活動皆有特色,新北平溪有天燈節,台南有著名的「鹽水蜂炮」,台東有以鞭炮炸財神的「炸寒單爺」祈福活動,台灣西邊的澎湖縣則有乞龜祈福儀式,合稱為「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西乞龜」。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必定是平溪天燈節。
源自平溪習俗 不同的中國文化體驗
放天燈是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傳統習俗,天燈又稱孔明燈,相傳三國時期由諸葛亮發明,用以傳遞軍情之用。
約於一百多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間,先民陸續進入平溪開墾,當時山區交通不便,官府難以管轄,令平溪經常成為山賊覬覦的目標。村民為保性命,冬至過後收成期結束,便收拾家當上山暫避,僅留下壯丁在村中,等到山賊離去後,留守在村中的人,便在夜間放天燈作為信號報平安,向在山上避難的村民示意可以回家。
另外,台語「添丁」與「天燈」音近,所以後來民眾家裏添丁也會放天燈慶賀。
平溪天燈節 成世界知名中國文化活動
時至今日,平溪天燈節已成為令全世界旅者愛不釋手的中國文化活動,曾獲國際知名旅遊出版公司Fodor’s評選為「全世界14個此生必遊的嘉年華會」之一,以及獲CNN評為「全世界最值得參與的52件新鮮事」之一。
世界各地許多旅者為了一睹百盞天燈一起向上升的浪漫場面,不惜按照中國文化中的特色節日——元宵節的日期來規劃行程,人們會在天燈寫上祝願字句,祈福納喜。
中國文化傳統與環保能否並存?
不過,天燈雖帶着流傳多年的中國文化歷史傳統,以及對未來的祝願升上天空,但在散落一地後,卻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
由於天燈的製物料易燃,靠火光點亮,且隨風飄揚,升上天空後,難以確保其燃燒狀態及降落軌迹,所以曾引起多宗火災,令台灣當局不得不立例規管放天燈的範圍、燃燒時間。
2018年,台灣文化保育媒體文化銀行找來機械工程師合作,製成能夠在空中徹底燃燒成灰的全紙天燈,既可保護天燈這項中國傳統文化,亦可保護環境,可說是文化保育上的一大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