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1-19
从1980年8月认识沈从文先生,到1988年他去世,整整8年间,每次我到北京,大都会约同沈从文先生的亲密助手王㐨先生和王亚蓉女士登门拜访。80年代初中期,我的主要工作是编辑事务,上京的次数固然多,每次停留的时间也较长,常有机会去拜候沈先生。
陈万雄与沈从文相识8年 难忘沈老笑容可掬待人亲切

上了沈家,不管有事无事,谈正事还是闲聊,总耽搁好几个小时。当时不懂得珍惜,未曾记下来,所谈内容不免淡忘了。但是一些记忆还是深刻的。
头一回见到沈从文先生,就令我感悟了文学的本质。
首次上京,其中一项工作是将刚刚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样书带给沈先生。在王㐨先生和王亚蓉女士的引领下,来到前门东大街的沈家。一进门,穿着便服的沈先生从厅中的床沿上下来,一边忙着找他的布鞋,一边忙不迭向我们打招呼。团团的脸满绽着笑容,神情稚朴而带点腼觍。话说轻轻的,不带一点酬世味道。倒是浓厚的湘西乡音,要王亚蓉女士穿插着说明。王女士说明时,沈先生总是含笑望着我们,眼神带着感情,神态活像个稚童。
延伸阅读:陈万雄悼严耕望老师:粹然一代学者的风范
陈万雄看沈从文作品 似平淡中的波澜壮阔道理

面前大名鼎鼎的沈从文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纯真、诚挚、和悦、自然。刹那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一句古话,从心里蹦跳出来。作家与作品间连带着的文学本质,似乎一下子也透露出来。
日后,与沈老接触多了,读他的著作多了,了解他也多了。到现在,要概括我对沈先生的认识和感觉,还是初见时所得“赤子之心”的印象。
延伸阅读:陈万雄分享做人处世:承教的感动
人的直觉有时很玄妙,也很准确。在此以前,沈先生的文学作品,我读得不多,兴趣也不浓。关键是对他的文学思想境界认识不深,不懂得欣赏文学作品似平凡中的卓越、似平淡中的波澜壮阔的道理。自己的兴趣是近代思想,连带对近代文学的认识,总倾向从史学的角度去阅读、去理解,这是念历史的癖性。不自觉地,也对文学性质的理解变得狭隘了。(三之一)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陈万雄《读人与读世》,标题及分段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