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10-06
一般旅游明信片都会把特色景点印在其上,但翻看百多年前的香港明信片,发现明信片上的风光居然取景自香港第一个坟场“红毛坟场”,即是如今的跑马地香港坟场。到底为何会这样选材?
明信片上的红毛坟场 即跑马地香港坟场
看看这帧明信片:绿意盎然的景致,憩静悠闲的气氛,若不是明信片前方画有一排排清晰可见的墓碑,绝对不敢相信这里是跑马地的“红毛坟场”。
红毛坟场昔日只供洋人下葬 又称基督徒坟场
“红毛坟场”是香港坟场的前称,1845年启用,是香港开埠后第一座公众坟场,坟场内的教堂同样在1845年兴建,是香港最早期的西式建筑之一。坟场原为基督徒所设,因此又称作“基督徒坟场”,初期由牧师管理。
早期的“红毛坟场”并没有中文名称,这里下葬的主要是驻港英军、政府官员及传教士等洋人,于是本地华人就根据洋人的发色,把这里喊作“红毛坟场”。
延伸阅读:香港史上最严重火灾|1918年跑马地马场大火 逾600人丧命同葬公墓
跑马地快活谷命名由来 有早登极乐之意
众所周知,跑马地又名“快活谷”(Happy Valley),是传统赛马之地。赌徒最忌“唔吉利”,为何偏偏要在一个如此“快活”的地方兴建一座坟墓?
根据香港历史博物馆前任总馆长丁新豹解释,快活谷一名的由来,与赌马博彩或赢钱无关。因为早在香港有赛马活动之前,黄泥涌及跑马地一带已被称为快活谷。事实上这里所指的“快活”,是“早登极乐”的意思。
在殖民管治初期,很多英国人来到香港,因为不适应这里的水土感染热病,不敌瘟疫身故。他们埋葬的位置,就是如今的跑马地“红毛坟场”。
香港坟场参考巴黎设计 种植大量花卉变庭园
明信片上的“红毛坟场”,采用20世纪欧洲流行的花园坟场模式设计。当时香港参照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在坟场种植大量花卉装饰,把先人长眠之地设计成庭园一样。
“红毛坟场”入口的喷水池,据悉是香港第一座兴建的喷水池,灵感来自《圣经》创世记2章10节:“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池中央有一尊天使雕塑,卷发的小天使脚踏波浪,捧着水瓶向前倾倒,甚有欧陆情调。虽然喷水池经已荒废,但也不难理解百多年前绿树环抱的坟场喷水池,何以能成为香港地标,被印记在明信片上。
延伸阅读:九龙塘为何能保持低密度发展?这片天价洋房区 昔日曾沦“烂尾楼”?
1970年代兴建香港仔隧道 千副骸骨要搬迁
早期的“红毛坟场”是洋人的墓园,1913年才有华人下葬。埋葬于此的名人,包括香港望族兼富商何东、香港首位获封爵士荣衔的立法局议员何启,以及革命烈士、香港兴中会首任会长杨衢云等。到了1970年,这里被命名作“香港坟场”。
1970年代,香港基建不断,开天辟地。当时因为要兴建香港仔隧道,香港坟场有大约1,000位先人遭到波及,有的移葬他方,有的被火化送到骨库存放。
城市发展势不可挡,就连长埋地底的先人都要让路。
延伸阅读:消失的和合石铁路|红磡殡仪馆林立 与和合石坟场有关?
半世纪以来,香港城市面貌变化很大,当年稀罕的喷水池,今日变得随处可见。尽管如此,每年清明重阳,很多孝子贤孙风雨不改带着鲜花水果,怀着诚敬之心到先人墓前拜祭追思,感激祖先的化育之恩,这项文化传承却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