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6-19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迎来盛大开幕,背后离不开一班默默耕耘的工作人员。设计、施工、营运团队当然都是幕后功臣,但还有一个小团队,虽然只有两人但堪称“最强后盾”,他们是负责文物修复的两位专家——吕智超和梁嘉放。
逾900件北京故宫借出的文物,“性命”就掌握在两人手上,由展厅温度调控,到文物保护,再到修复工作,每一细节都要一丝不苟:“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安全来到,安全回去。”
香港故宫|万全准备 维持文物最佳状态
为迎接香港故宫开展,北京故宫进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境外外借,将914件珍贵文物运到香港给大众参观。开展之前,北京故宫的修复部门将文物修复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香港这边基本不涉及修复工作,但要让众多文物维持最佳状态与观众见面,团队仍需做好万全的准备工作。
吕智超同梁嘉放承担起重任:“如果能够提供专业、安全及稳定的环境,减缓病害,这个实际上比修复带来的作用更大。”
香港故宫开馆前的第一大考验,就是需要控制所有有可能影响展品的外在因素。两人表示:“我们会为文物展出提供最严格的环境条件,尽管外面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但馆内的温度和湿度都不会变。”
除了温度的调控,团队亦要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虫害问题。因此在场馆交付完后,团队就立刻进行了病虫害监控,针对不同种类的虫害放置防虫害的黏板,从源头杜绝问题,避免虫害在馆内繁殖。
香港故宫|控制储蓄温度湿度 打造专用书柜
另外,每一件文物都有其适合的温度、湿度及受光照的程度。如书画类文物如果存放空间湿度太高,纸张就可能会卷曲,或者出现霉斑;如果太干,则可能会断裂。加上故宫文物抵港时间是夏季,香港和北京湿度差异巨大,每一件文物该如何收藏都在考验团队的能力。
经过反覆的研究,团队订制了200多个世界级博物馆御用、来自意大利米兰的专用展柜,为文物提供最高级别的保护。展柜上层有防紫外线涂层的玻璃,下层装有温湿度调节的仪器,当中的微气候控制系统,会根据个别文物不同的需求来调整参数,让每一件文物都在最舒适的环境下予人观赏。
延伸阅读:《我在故宫修文物》: 传承千年工匠精神
香港故宫|举办文物修复活动 普及保育知识
900多件珍贵展品的“性命”交予给自己,对吕智超和梁嘉放而言紧张又兴奋。虽然文物已经经过北京故宫的修复,亦要做好万全的应对准备:“一旦文物出现问题,我要根据每种文物的‘病况’找到相对的修复方案。一定要在修复前想好策略,且保证修复过程可逆,避免对文物造成破坏。”
为此,团队专门为工作室装设铁板墙、购买温湿度监测设备,还特意向扬州的老师傅订造了红色大漆的手工桌子,为的就是将纸张铺在上面时,可以清楚分辨纸张、厚度、浆糊的均匀度。有了这些准备,开馆后如有需要,就可随时为文物“动手术”,为文物延长“寿命”。
这一次管理和文物修复的经验非常珍贵,香港故宫日后将陆续增加自家馆藏,两人届时亦会参与文物状况评估,甚或进行复修工作。
以往修复文物的过程甚少公开向大众展示,不过团队就计划在博物馆开幕后举办一些文物修复的演示活动,甚至让观众有机会动手参与,从而亲身领略当中的魅力,更加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