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曾是中國最神秘禁地 一封信推動天安門城樓開放

編輯︰王子傑

  天安門城樓是北京旅遊必去景點之一,更是中國的象徵,國徽中間的建築物正是它。

  不說不知,天安門曾經是中國最神秘的禁地,要到了改革開放後的1988年1月1日,才正式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始建明代屬皇家禁地 新中國後能登天安門是殊榮

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城樓常用作國家重要典禮的場所,很長一段時間一般民眾無法登樓參觀。(圖片來源:Getty)

  新中國成立之前,天安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始建於明代,當時被稱為承天門,至清代才更名為天安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安門成為舉行開國大典的地方。往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能夠登上天安門是一種殊榮,只有國家領導人或英雄模範人物才有資格。

  天安門全面開放,變成普通的旅游景點,堪稱舉世矚目的大事,世人所不知道的是,整個過程醞釀了前後長達8年。

  據曾任天安門管理處對外開放辦公室主任袁恆透露,在1980年,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首先提出開放天安門,但當時國家剛推動改革開放,「人們思想還不夠開放,膽子不夠大,事情就被擱置了。」

  當時是天安門城樓開放的籌備人員之一的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楊登彥,他亦表示,天安門往來只在國家領導人接待外賓等重大事情時才會使用,平時都是封閉管理,管理處長期只配給8名工作人員。

改革開放|上海遊客信件成開放關鍵 詞情並茂獲國家重視

天安門城樓是北京旅遊必到景點之一。(圖片來源:Getty)

  1984年一封署名「華興」的信件,是天安門開放的關鍵。

  寫信的人據說是來自上海的遊客。信中表示,他30多年來每次來到天安門都會抬頭仰望,非常敬仰,夢想有一天能登上城樓。即使被親朋戚友戲笑是「白日做夢」,但他仍然深信總有一天會夢想成真。

  這名上海人更在信中詳述一旦開放天安門的安保問題,又提出維修經費可由愛國僑胞捐款贊助等具體可行的意見。

  這封詞情並茂的信件,獲得中共中央多位領導人高度重視,及後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王兆國更批示「請北京市提出具體意見,報中央審批」。

  結果,一直大門緊閉的天安門,在這封信件的「催促」下,終於緩緩打開門縫。

改革開放|催谷旅遊業終開放天安門 「天價」門票有原因

天安門城樓在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吸引民眾登樓參觀。(網上圖片)

  天安門在1986年5月1日開始有組織地接待參觀者,他們主要中央或駐京部隊的會議參會者,又或是人大代表及勞動模範。這時間,要參觀天安門仍須提前登記,並且嚴格審批。

  嚴格審查的程度,連日常保潔整修的工作人員也不例外。他們要在中央警衛局備案,事前經過政治審查,並且每次登樓前都要打電話向局方請示。

  時間來到1987年,由於翌年恰逢龍年,北京市旅游局將1988年定為「北京國際旅遊年」。時任旅遊局局長希望能夠「打響頭炮」,遂計劃開放天安門。

  由於此前已有積累不少經驗,結果中央及北京市都對開放天安門的態度很統一,也很堅決,基本沒有甚麼阻力。

  有趣的是,當時參觀天安門的定價相當高昂,內賓的收費為10元(人民幣.下同),外賓為30元。那時候,一般人每月工資不過一二百元,高票價的目的就是要限制人數以保護文物。

改革開放|35年來接待無數遊客 國家象徵也是改革開放縮影

高希武(右)是第一位登上天安門城樓參觀的遊客。(網上圖片)

  1988年1月1日,天安門城樓在早上9時正正式開放。早在7時多天還未亮,城樓下已有大批市民排隊。排第一的是一位77歲的老人家高希武,他登上城樓後非常激動,情不自禁地感慨「想不到我在有生之年還能登上天安門,這是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兒!」

  天安門對外開放頭第一個月,共接待國內外游客共4萬多人。

  時至今天,天安門已經開放了35年,每年接接數以百萬計游客,當中有平民百姓,也不乏外國元首。

  禁地不再神秘,天安門的開放過程,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國產車」經典桑塔納 見證中國汽車業跨越式發展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18歲到深圳當「打工妹」 她的工作證被收入博物館 

改革開放|從公有制、承包責任制到市場化 杭州非遺王星記扇廠浴火重生

改革開放|中國唯一中外合資電訊運營商 曇花一現的深大電話

香港故宮 三星堆|古蜀文明重見天日 回顧近百年發掘過程

改革開放|證書編號「10001」 新中國第一位博士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