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畫不成龍 一鍬挖不出井

  形容做事不要急進,會說「勿急功近利」、「不能一蹴而就」。在古代社會,就有一句很生動的語句來形容,你知道是甚麼嗎?

  古時,人們最尊崇是龍,人們甚至會把龍的畫作掛在家中,希望為家添福氣。不過,要畫出一條栩栩如生的龍,一筆是畫不成的,要多加幾畫仔細繪描才能夠成功。因此,形容要成功就不能急進,就有「一筆畫不成龍」的諺語。

  「一筆畫不成龍」原來還有下一句的,就是「一鍬挖不出井」。古時喝水要挖井,但井不是一挖便成,而是要花時間慢慢挖到底才有井水。

  兩句合起來,便是「一筆畫不成龍  一鍬挖不出井」了。

  延伸閱讀:「臨急抱佛腳」原來真的有效!   

兄弟久別 對床夜雨

  形容與好友天南地北地暢談,廣東俗語有「吹水」,若文雅一點,則有「與君一席話」或「對床夜雨」。

  不要以為「對床夜雨」就是與男女有關,其實這是指親友或兄弟久別重逢,在一起親切交談的意思。

  白居易《雨中招張司業宿》就有:「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聽雨」古時就是一件風雅之事,而能與朋友一起風雅一番的話,就是美事。

  而蘇軾《送劉寺丞赴余姚》亦有一句:「中和堂後石楠樹,與君對床聽夜雨。」就是...

「趁水和泥」下一句原來大家都懂?

  形容要趁及時機,會說:「打鐵趁熱」。原來這句在古時是有上下句的,而且還挺有意思。你知道是甚麼嗎?

  鐵在高溫下熔化成漿,能打出不同形狀,因此,要用鐵製造出不同工具的話,必須趁鐵還未凝固時趕快製作。

  同樣,水泥變成石屎前,都能製作成任何形狀,要趕在這個時間倒模成形。

  因此,就有「趁水和泥,趁熱打鐵」這一句。

  這一句曾出現在姚雪垠的長篇小說《李自成》第三卷第11章:「這母貨不早不晚,來的恰好...

當家才知鹽米貴 出門才曉路難行

  形容年青人不知生活艱難,會說「吃米不知價」。古時民間諺語,有一句意思與之相當的,你又知道是甚麼嗎?

  這一句便是「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

  古時父母訓導孩子時,會說他日孩子做了當家,即長大成家後,面對衣食住行的生活問題,就會知道鹽米等生活用品並不便宜,故不要養成浪費的壞習慣。

  此外,古時農村沒有馬路沒有車輛,都是不平坦的泥巴路,一般人到哪裏都是靠雙腳行走。因此,古時長輩就以「出門才...

燈不撥不亮 理不辯不明

   形容真實的事情不會虛假,會說「真理愈辯愈明」,古代諺語中,也有一句意思與之相當的,你又知道嗎?

  這句話就是:「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意思是燈不理順一下是不會明亮的,道理不經辯論是不會讓人明白的。

  這句說話,中國作家協會的老作家羅旋,就曾在他自己的長篇小說著作《南國烽煙》中寫道:「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有意見可以擺出來!」就是說有甚麼意見儘管出來。

  話說回來,燈為甚麼要「撥」才亮呢...

相關標籤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這句說話怎麼解?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需要大量陽光的果樹遇上陰天,產量及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延伸閱讀:清明南風夏...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清明節又稱為植樹節,清明節植樹風俗在不少地方都一直保留着。這是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樹木成活率高,生長快。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說法,就是在告訴人們,抓住農時,適時種植,一年收穫就能豐收了。

  這句諺語還與祭祖有關。

  古時的陵墓和山墳大都在野外,每年只有祭祖的時候人們才會去掃墓。每到祭祖的時候,人們往往發現墳墓被雜草覆蓋,不容易尋找,於是有人在墳頭種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讓墳墓變得顯眼,下一年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