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 打鞦韆是軍訓?

編輯︰華思齊

  好多小朋友都鍾意去公園打鞦韆,但原來在中國歷史上,打鞦韆係一種軍訓方式。 

  鞦韆這種軍事訓練方法,最初是源自長城以北少數民族「山戎族」。相傳是春秋期間,齊桓公北伐山戎,看到當地人在鞦韆上晃來晃去,鍛鍊身體,覺得挺有意思,於是把它帶返中原。這項簡單易學的活動,很快便在民間流行起來。最初人們僅用雙手抓着一根繩來回搖擺,相信應該跟泰山在樹上擺盪差不多,後來才演變成在兩根繩中間加上踏板的鞦韆。 

  由於鞦韆(千秋)又有長壽的意思,所以活動在宮廷亦非常流行。其中漢武帝就非常鼓勵後宮的妃嬪打鞦韆,為他祈求長壽。 

趣讀中國文化|「賣關子」賣的是什麼?

趣讀中國文化|紫禁城為何不是紫色?

趣讀中國文化|信口雌黃的「雌黃」是塗改液?

趣讀中國文化|不倒翁有段可憐身世?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