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出言 信為先;訴與妄 奚可焉

  這句名言出自李毓秀《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加以演說而成。

  孔子曾說過:「假使一個人沒有守住信用,就不知道他還有甚麼可以取法的了。」也就是說,即使具備了許多才能學問,若沒有了「信」,在社會上就行不通!

  就像一部性能優越汽車,具備了頂尖功能,若不加油,也不能在路上飛馳。

  孔子晚年時,有一個小邾國的大夫,進獻句繹這塊土地投奔魯國,為了求得安全,一般人都希望魯國能立下盟誓給予保障,如同政治庇護一樣。

  可是,這位大夫不要別的,只要孔子弟子子路給他保證就可以了,他就有足夠的安全感了。因為子路的信用深得當時世人的敬重。

  不過,子路卻沒有答應小邾國大夫的要求,他說:「我可以為魯國的戰事犠牲自己的性命,卻無法答應叛臣的要求。」因為守信是要符合正義的。

  由此可見,說話時,以誠信為首要,怎麼可以說一些欺詐和與事實不符的話呢!

  延伸閱讀:老王賣瓜  自賣自誇

滿招損 謙受益

  形容做人要謙虛,經常會說到「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出自《尚書 · 大禹謨》,意思是指自滿只會招致損失,謙虛才會得到益處。這句話出自一個真人真事的典故來的。

  話說在公元前2088年(舜三十五年),大禹75歲。舜帝命大禹征伐三苗。大禹為此積極部署,甚至帶上自己的兒子啟同行,顯示出征的信心。

  在大禹的率領下,大伙兒浩浩蕩蕩,直抵三苗族聚居的洞庭湖。戰事進行了30天,大禹軍隊節節勝利,三苗族雖然死傷甚重,但仍然奮力抵抗,令大禹軍不得要領。

  這個時候協助...

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 故長

  這四句出自老子《道德經 · 第二十二章》,意思是:不誇耀自己,所以能建立功績;不驕傲自負,所以能得到長足發展,所以能成為眾人的領袖。

  老子以豐富的生活經驗所透析出的智慧,來觀照現實世界中種種事物的活動。老子觀察有三大重點:

  一是物常在對待(相對)關係中產生,我們必須對於事物兩端都加以觀察。

  二是我們必須正面去透視負面的意義,對於負面意義的把握,更能顯現出正面的內涵。

  三是所謂正面與負面,並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它們經常...

香九齡 能溫席;教於親 所當執

  《三字經》是國學經典,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態度。其中,教導孝順的就有「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是誰那麼有孝心?他並不是叫做「香九齡」,他全名是「黄香」,當年九歲,所以在故事中是「香九齡」。

  這是一個東漢時的故事:這個只有九歲的孩子黃香,非常孝順父親,小小年紀已幫忙做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蓆子給扇涼了,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他會在父親睡覺前,先鑽進窩子裏躺暖後,...

博學而不窮 篤行而不倦

  這句話出自孔子的《禮記 · 儒行》,意思是「廣泛地去學習而不讓自己知識貧泛,切實地實踏所學到的知識而不讓自己鬆懈下來。」。

  孔子對儒者的行為有嚴謹的規範。《禮記 · 儒行》全句為「博學而不窮  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全句意思是:儒者的風範就是要學問淵博仍好學不倦,切實實踐而不倦怠;閒居在家時,不做放逸、邪僻之事,出仕為官時,...

百丈竿頭須進步 VS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鼓勵別人再接再厲,我們會說「祝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古書中,則有「百丈竿頭須進步」,哪一個才對?

  先說百丈竿頭須進步,出自道原《景德傳燈錄 招賢大師偈》。竿頭是竹竿的最頂部,高於竹竿的頂處,就是用來比喻一個人學問和成就即使已達到一定高度,也要繼續努力,不斷求進。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則見於宋.朱熹《答鞏仲至書》:「故聊復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之勢也。」及元.張養浩《折桂令.功名百...

「是可忍 孰不可忍」揭露孔子的底線?

  孔子被譽為「萬世師表」,其形象似乎是一位充滿耐性、從不發脾氣的老師,其實孔子也有底線的,有他不能容忍的事情。

  他曾說:「八佾(粵音溢)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這句話是何意思,是什麼事情令他無法忍受呢?

  八佾,指的是春秋時期的一種節目,八人排列成一行進行舞蹈,這種舞只有天子才可以觀賞。

  但當時,魯國一位大夫季氏,卻僭越禮節、不顧禮法在家中觀看八佾。孔子認為季氏如此不把禮節放在眼內,代表他甚麼有違...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