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雄追尋室韋起源 北魏時期森林部落走向草原生活

編輯︰黃皓頤

  「室韋」之名,始見於北魏,是一個部落的名稱。其先人原居於嫩江和黑龍江兩岸與大興安嶺東西兩側一帶。屬東胡族系統,都是以狩獵和漁捕為生的森林部落。

陳萬雄看蒙兀室韋為蒙古族祖先 大興安嶺森林是原鄉

早於唐代已有室韋的記載,指在眾室韋部落中,「蒙兀室韋」(即日後蒙古族的祖族)原居於大興安嶺森林一帶、額爾古納河畔,以狩獵和捕魚維生。圖攝於1980年代大興安嶺森林中,一班獵人正在途中休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漢、魏,經幾百年,逐漸西進南下,來到了額爾古納河和呼倫貝爾湖鄰近森林的地方。到隋唐時期,「室韋」成為組合了語言習俗相近、地域相連,大約有20餘部落的部落聯盟的總稱。內再分某某室韋的。

  室韋自唐代貞觀三年,開始向大唐王朝入貢。唐朝於室韋的居地設立室韋都督府管轄。「貞觀」,就是大唐周圍遊牧民族尊為「天可汗」的唐太宗的年號。關於「室韋」的記載,最早見於《舊唐書》和《新唐書》。眾室韋部落中,居於額爾古納河畔的「蒙兀室韋」,就是日後蒙古族的祖族,在部落聯盟中,是一個比較弱小的小部落。

  「蒙兀室韋」的先祖走出了森林,在額爾古納河流域生息至少有一個世紀。大抵是,自從原來稱霸蒙古高原的突厥和回鶻人先後衰落,契丹人崛起的時候。

  到了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兒在十世紀末,率族人西遷,走到蒙古高原的斡難河(在今的俄羅斯境的鄂嫩河)、怯綠河(克魯倫河)和土兀刺河(土拉河)三河的發源地不兒罕山(大肯特山)一帶駐牧。

  大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草原,是13世紀初,因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而崛起的蒙古族的原鄉。飄泊不定,來去無迹,興滅無常的草原部落,其始見於史冊的名字和原居地,經過千年的歲月,竟然得以保留,也算是歷史的奇迹。我們竟又可親臨其地,歷史變得很近。

  延伸閱讀:陳萬雄漫遊室韋鎮 讚木造小屋充滿生活藝術美

陳萬雄看室韋鎮成重點旅遊區 寄望勿捨棄純樸風俗和人情

位於內蒙古北部的室韋鎮,居民約七成是俄羅斯裔,他們愛吃俄式風味的麵包,居住的房屋常是尖頂木屋,加上室韋鎮保存了10 多座遺址,是追尋中國歷史、祭拜、觀光等的好地方。2005年,室韋鎮更被中央電視台選為中國十大魅力小鎮,近年成為了重點旅遊區。(網上圖片)

  去年到呼倫貝爾,極渴望能重臨室韋鎮,可惜因路程不順而錯過了。據說,現在的室韋鎮,不僅不是邊界的禁區,而且成為重點開發的旅遊區,甚至有五星酒店。當然從心裏,我懷念更接近歷史原始的室韋。寄望的是,在開發中,不要忘記了歷史,不要破壞了原有大環境,不要捨棄了原來的生活風俗,更不要丟棄了純樸的人情。這才是長遠的旅遊樂土。

  相傳蒙古族人的祖先與別的部落戰鬥,被打敗了,只剩下一男一女,逃入「額爾古涅‧昆」的地方。「額爾古涅」是峻險的意思,「昆」是山坡。學者研究指這地方,就是額爾古納河以南的山林地帶。這裏群山環抱,中間草場豐盛,這對男女及其後代長期在此繁衍生息。終以人口愈來愈多,難以長久維持,遂焚燒森林,熔鐵出山,走到廣闊的草原上。

  蒙古族這個古老傳說,正反映了蒙古族先人,由森林狩獵生活,走向草原生活的一段歷史,情況一如先他們走過這樣歷史旅程的拓跋鮮卑族人的先祖。室韋鎮這個地方,都曾是他們新舊時代的歷史的交匯點。

  如今的室韋鎮,仍然是山林環抱。地勢明顯從東北向西傾斜。憑肉眼也可以判斷,室韋鎮地處大興安嶺和蒙古高原接壤的地方,正是森林和草原的過渡地帶。蒙古族先祖在這裏,住了好幾代人。由森林生活過渡到草原生活,既維持傳統的狩獵和捕魚生活,也學習適應畜牧的生活。一經積畜了經驗,熟習了草原生活,然後邁進更廣寬、真正的草原生活。

  延伸閱讀:陳萬雄看室韋鎮俄羅斯風情 俄裔直率好客能歌善舞

  如今這裏再見不着蒙古先祖的生活痕迹,但是,這裏附近,經考古發現的一個蒙古武士的墓葬,加上鎮周圍的環境和人們的生活,讓我們感覺到歷史的依稀。

  一個時代的轉換,一個民族文化的轉型,最是驚心動魄的,最是艱難的,也是最讓後人入勝的。到了室韋鎮,更增加了我們追尋人類歷史,比草原遊牧文化,比農業文化,發展更早的森林狩獵文化的渴望。何況不僅在中國,甚至是世界,大興安嶺仍舊存在的原始狩獵文化,幾乎是絕無僅有的了。

  室韋這地方,不僅是幾千年不同部落民族和文化的交匯點,晚至近代,我們仍目睹了俄羅斯人的東進的影響,甚至大興安嶺森林深處的狩獵民族的生活文化,都成為東西方民族和文化的交匯點延續的歷史。(四之四)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陳萬雄《成吉思汗原鄉紀遊──另一種文明的體驗》,標題及分段經編輯整理)

陳萬雄重遊呼倫貝爾草原 懷念昔日自然原始風貌

陳萬雄看呼倫貝爾草原 遊牧民族的搖籃

陳萬雄漫遊室韋鎮 讚木造小屋充滿生活藝術美

陳萬雄看室韋鎮俄羅斯風情 俄裔直率好客能歌善舞

陳萬雄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戰皆在呼倫貝爾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