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要「糖果」也又要「蘋果」?

  每年10月31日就是萬聖節的日子,雖然這是一個西方的傳統節日,但內地近年萬聖節玩樂氣氛也越來越濃厚。

  「萬聖節」在西方是紀念逝者、聖人的節日,當中最有名的習俗就是「Trick or Treat」外,其實,除了糖果外,傳統上還有一個有趣的「儀式」?

  在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世世代代都有慶祝萬聖節的習慣,由於在19世紀有大量愛爾蘭和蘇格蘭移民到達美國,慢慢就以美國的萬聖節模式最為傳統。

  其中一個在美國常見的節日習俗就是「咬蘋果」(bobbing for apples),所有參加者都需要想方設法用牙齒把水盆中的蘋果從水面咬出才算勝利。

  這個活動是為紀念羅馬不列顛時代、羅馬人帶着象徵波摩納女神的蘋果樹來到不列顛而設的,傳統上就有未婚女性才能參加,但現在已經成為萬聖節中的傳統遊戲。

  這個傳統不但深具意義,在愛爾蘭甚至會以「咬蘋果之夜」代稱「萬聖節」,可見這個活動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南瓜燈原來是「蘿蔔」做的?

「甩底」原來與吃有關?

  做人做事,最重要就是有交代、守信用。答應別人卻臨時失約,這種「甩底」的行為的確要不得。

  「甩底」,在廣東話當中有失約、失信於人的意思,原來這個說法與廣東的飲食文化有關。

  在古時,廣東人喜以瓦煲作煮食工具,特別是煮粥煮湯時便會用到。然而,瓦煲時間用得長了,煲底因長期受爐灶之火所燒,變得脆弱;重複使用後最終可能底部脫落,那麼原本在瓦煲中煮好的食物也因而倒了出來。

  後來就有人以「甩底...

受人二分四  

  「受人二分四,做到索晒氣!」相信這兩句話也是不少香港打工仔心聲,作為「全球最累城市」排行榜長期穩佔前列位置的城市,香港人每周工時長也常見。工時長,又要受老闆氣,無非就是為了薪水。

  「受人二分四」是廣東話一個俗語,意思就是受僱於人,當中又有打工時吃苦要死忍的含義。 

  「受人二分四」的說法,始見於廣州茶樓。

  在清末時期,廣州的茶樓生意相當興旺。由於客人多、生意好,因此酒樓需要聘用大量雜工,而他們的月薪大約為1元。當時1元等如1個銀元,1個銀元重七錢二分。每個月工資1個銀元...

猜歇後語:張飛戴口罩

  疫情期間,人人都要帶上口罩,保護自己保護別人。戴上口罩,看見的只有一雙眼睛,如果要打卡拍照的話,人人都會說一句:「要眼睛笑」,往往令拍攝氣氛更輕鬆。

  在《三國志》的張飛本傳中,便形容張飛雙眼十分大,瞪眼怒目能夠嚇退曹兵的事迹。當中有一句:「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可見他雙眼大得厲害,能震懾四方。

  料想他載上口罩的話,便只見一雙大眼了。後人便流傳幽默一句:「張飛戴口罩—顯大眼」。

  延伸...

猜歇後語:貂蟬唱歌

  貂蟬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人物,生於河南洛陽,與西施、楊玉環、王昭君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有一個關於她的歇後語,上句是「貂蟬唱歌」,下句你又知道是甚麼嗎?

  在《三國演義》中,貂蟬是司徒王允的侍女,後來成為義女,長得美貌動人,唱歌亦聲色俱全,深得董卓和呂布的眷戀,成為一代美人。

  她的悅耳歌聲與曼妙的舞姿,令人迷醉。宋·汪藻《浮溪集·翠微堂記》:「其意從謂世之有聲有色人種;未有不爭而得;亦未有不終磨滅者。」就是描述了貂嬋的歌聲,後世因而流傳「貂蟬唱歌...

中國古代也有愚人節?

  大家知道4月1日是「愚人節」,為甚麼會有「愚人節」?誰是愚人?

  愚人節,相傳源於法國。但原來類似的活動節慶,早在中國古代已經出現。

  東漢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僧人逸飛所著《局門廣錄》卷四記載:「四月丁寅,子弟俗以詭誆為戲,長老不以非禮禁。」

  大意說四月的丁寅那一天,年輕人會用互相欺騙的方法來開玩笑,而長輩也不會搬出禮法來掃興。

  而西方愚人節由來,就是源自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