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以航天夢共築中國夢

編輯︰郭曉陽

  近日,國家航天局公佈信息,2022年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在軌建造,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測重大任務正式啟動工程研製,中國航天將堅持面向世界航天發展前沿、面向國家航天重大戰略需求,陸續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探測器,開展任務關鍵技術攻關和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航天點亮夢想,我們可以預見,這些航天探索必將為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中國航天|從古到今 探索太空的精神從未停步

  中國航天探索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面對浩瀚的星辰大海,中華民族對宇宙的探索從未止步,世代傳遞着飛天的傳說和夢想。

  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戰國時期墨子發明了木鳶,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了天燈,宋朝時出現了發射火藥的火箭。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航天事業從零開始,艱苦奮鬥、奮發圖強、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從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再到後來的「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際,中國航天探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形成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時代北斗精神。

  回顧歷史,中華民族世代傳遞的飛天傳說和夢想已經成為現實。展望未來,中華民族探索航天奧秘,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逐夢星辰的腳步必將邁得更穩、更遠。

  延伸閱讀:中國航天科技的代表 「天宮」與國際太空站差距大嗎

上世紀50年代,「兩彈一星」項目的順利開展,標誌中國航天技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航天探索是科技實力的充分展現。航天技術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尖端科技競爭的重要領域。縱觀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始終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撑,通過獨立自主的大膽探索,成功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展現了強大的科技實力。

  比如,從「長征一號」到「長征十一號」,中國航天「長征」家族成功完成了400多次發射輸送任務,曾創下用一枚火箭將22顆衛星送入不同軌道的最高紀錄。又比如,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中國載人航天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特別是神舟十三號「出差」半年,順利完成全部既定任務,刷新了多項紀錄、創造了多個首次,充分體現了我國航天科技進步的硬核實力。太空一小步,科技一大步,中國航天探索永無止境,中國航天科技自主創新必須永不止步,推動在時代新征程上見證更多的航天探索壯舉。

  延伸閱讀:一文看清|5次歷史性太空漫步 驗證中國航天實力

中國航天|願與國際合作 共享理念共同進步

  中國航天探索是大國擔當的生動典範。太空屬於全人類,探索宇宙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

  中國載人航天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願意與世界上所有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家和地區一道,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國除為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風雲衛星產品和服務外,載人航天工程已與多個國家、多個國際組織建立合作關係,中國空間站也是歷史上此類項目首次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目前已有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

  空間站建成後將為全人類合作探索太空提供更加便利、更加開放的平台。這正如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評價說,中國開放空間站是聯合國「全球共享太空」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偉大範例」。

中國航天科技在過去10年急促發展,尤其載人技術,躋身國際前列,而未來積極推動包括探索月球、火星,甚至太陽等項目,都有望為航天科研帶來新發現。(圖片來源:AP)

  歷史和未來都在證明,中國航天事業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都始終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保護地球家園、服務人類文明進步展現大國擔當、作出大國貢獻。

  延伸閱讀:太空站展現中國航天科技 她的名字你弄清楚了嗎?

  九霄凌雲再問天,闊步共築中國夢。新時代的航天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站在新的起點,我們要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不斷刷新探索太空的中國高度,為把我國早日建設成為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原文轉載自01/05/2022中國)

振興鄉村|當好交通先行官 繪就鄉村振興大美畫卷

中國農業|春耕「加速度」為「中國飯碗」提供堅實保障

中國經濟|武漢憑何重返中部人口第一大城?

生態保育|建設綠色美麗家園 展現中國發展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