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矢之訓

  「一支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扎斷節難,孤掌莫持依,團結方可幹大事。」這是一首兒歌開首幾句,說的就是團結是力量,原來這首歌的典故來自成語「三矢之訓」。

  日本戰國時期,毛利元就有三名兒子。他本打算把繼承權讓給大兒子,但大兒子反對父親隱居。大兒子的能力,亦不如文武全才的兩個弟弟。毛利元就擔心自己死後兄弟三人不團結,就想出了用「三矢之訓」來教導他們。

  毛利元就先交給三兄弟每人一支箭,各人都輕易把箭折斷了,之後他把三支箭合在一起,要他們折斷,但沒有人成功。毛利元就便跟三個兒子說出團結是力量的重要性,讓三個兒子以後要齊心協力。此後,毛利元就的三個兒子都和和氣氣,一同分工協作,守護着他們家的一方領土。

  毛利元就的後人為了紀念這個故事,更在居住的茨城建立了「三矢之訓」的雕像。

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指着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路途中病死,宦官趙高不願讓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繼位,而想立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當皇帝。於是他偽造詔書,賜死扶蘇,立胡亥為太子,史稱秦二世。

   之後,趙高又設計害死丞相李斯,自己當了丞相,但趙高仍不滿足,打算篡位自己當皇帝,但他又擔心文武百官不服,於是想出一個花招,做了一場...

愚者千慮 必有一得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前面還有一句,全句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聰明人在千次思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千次思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楚漢相爭時期,劉邦派韓信向東進攻趙國。趙王準備迎戰,參謀李左車獻計道:「井陘這地方,不能容兩車並行,也容不下列隊的騎兵。漢軍的後勤部隊一定跟在後面。如果讓我帶兵抄小路截斷他們的糧餉,不出十天,他們必然敗走。」可是趙王並沒有聽取李左車之計策。

   韓信軍隊最終擊潰趙國,...

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是中國五嶽之首。有眼睛而不懂泰山,比喻見識狹小,目光短淺,堂堂名山在眼前也不知曉。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另在第十一回:「林沖聽了,便拜道:有眼不識泰山,願求大名。」

  「有眼不識泰山」此話還有一段小故事。木匠的祖師爺魯班,手藝巧奪天工。傳説他曾用木頭做成飛鳥,在天上飛三天三夜都不下來。可就是這樣一位高人,也有走漏眼的時候。...

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是經常被引用的成語,指的是空談理論,沒有實踐的空言,在實際操作時根本並不奏效。

  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代,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他自小喜愛鑽研兵書,與父親討論軍事理論時,甚至能勝過父親,因此認為自己是軍事天才,十分了不起。但趙奢作為其父親又是大將軍,當然不認同,認為趙括將事情看得太簡單了。

  後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命令趙括帶兵迎戰。趙括因為過於輕敵,...

相關標籤

知而好問 然後能才

  大學問家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對怎樣成才,有一段傳頌千古的見解:「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情性,然後能修;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其中,「知而好問,然後能才」意思就是指天資聰敏而又肯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就可以成為有用之才了。

  春秋時代,孔子被尊為「聖人」,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然而,他不只教人,自己也會虛心向別人請教。

  有一次,他到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一進祖廟,他覺得每樣事情都很新奇,不時向人問這問那。這個時候有...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

有志方有智 有智方有志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曾經寫過一首詩來勸告兒子。詩其中兩句是:「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這兩句話看似相似,實際大有不同,有「志」先還是有「智」先,是湯顯祖想向兒子說明的道理。

  他想說:只有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才能勤奮學習,變得聰明。只有明白事理,才能樹立起遠大的志向。

  立志有多重要?國家首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有一個立志的故事。

  他在潘陽東關模範高等學堂讀小學的時候,一天,魏校長問同學:「讀書為了甚麼?」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想發財,有說想為自己找出路。

  當校長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