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能使鬼推磨

  「有錢能使鬼推磨」是一句俗語,意思指只要給予一定利益,就能為所欲為,但究竟為何牽涉鬼怪?又關「推磨」甚麼事呢?

  此語出自明·馮夢龍《喻世明言》:「正是『官無三日緊』,又道是有錢能使鬼推磨。」簡單的可以理解為「只要你肯花錢,甚麼事也有人替你做」。

  話說從前榆村有個叫榆苗的人,40歲那年,閻王命小鬼把榆苗的魂魄勾走,榆苗在往陰間的路上對小鬼說:「我每年送你五萬冥錢,你就放了我吧。」小鬼一聽有利可圖,放走了榆苗,勾了個老頭回去。

  閻王見「貨不對辦」,要求小鬼再去勾走榆苗,但是次又勾了另一人回來。

  閻王知道事有蹺蹊,於是自己親自出馬。閻王來到榆苗家,看見榆苗正在推磨,榆苗見閻王來,便苦苦哀求:「閻王爺,我家有七十歲的母親,你讓我把這點磨推完再跟你走吧!」

  見閻王搖頭便又說:「我以後每年給你五十萬冥銀。」見閻王無動於衷,榆苗加碼至一百萬冥銀。閻王暗喜,說道:「好吧,看你如此孝順,我就幫你推幾圈磨吧!」

  閻王開始推起磨來,榆苗趕緊說道:「閻王爺,我以後每年給您一千萬冥銀,您讓我活到百歲,給老娘送終吧。」閻王心中狂喜,說道:「好吧,我就成全你這片孝心。」

  這個典故就是:「有錢」便能使「鬼」也推磨了吧!

一言既出 駟馬難追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意思是說已講出口的承諾必須遵守,是對古代君子的要求之一。當然,這個要求在現今世界也是適用的。

  此語出自《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鄧析子·轉辭》:「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

  駟馬,古時用四匹馬拉一輛車。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的車也追不上,形容話已說出口,沒法再收回。也作「一言出口,駟馬難追」或單作「駟馬難追」。

  古代對君子的道德標準很...

龍游淺水遭蝦戲 虎落平陽被犬欺

  這話的意思是龍一到淺水的地方,連小蝦也會戲弄牠;虎離開深山來到平地(平陽),連狗也會欺侮牠。比喻英雄豪傑或有能力之士在失勢或在不景氣時,會受到小人的欺負。

  《西遊記》第二十八回:「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縱然好事多磨障,誰像唐僧西向時?」另外,古訓《增廣賢文》、明朝人西周生《醒世姻緣傳》、清朝《說岳全傳》均有提及此語。

  龍與虎都是代表有能力之人,蝦與犬則代表在不如意境地的小人。當人處於逆境之時,遭受到不平等待遇,就是這話的精髓所在。

  古...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從字面來看,此話說的是千里的行程,由腳底下開始,但實際此話非只關於行程,其深層意義在於說明,萬事必須有開始,在問題還未出現前作好準備。這跟「萬事起頭難」有點類近,一開始了,便可接續發展下去。

  此話出於《老子.第六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合抱的大樹,是由細小的幼苗所長成,九層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泥土所砌成,千里的行程,是從腳下開始的。

  老子是先秦時期著名的哲學家。他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提出謹小慎微和慎終如始的主張,他主張:處理問題要在...

良禽擇木而棲 賢臣擇主而事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指優秀的禽鳥會選擇適宜的樹木來棲息,同樣地,賢能之士也會選擇適合的主子來工作或者侍奉,反映有能之士會在選擇上司方面,作出最合宜的選擇。

  「良禽擇木而棲」乃源自《左傳》,出自孔子之口。原文是「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比喻人應該選擇適合的居所,應該選擇「良木」,而不是讓木來選擇自己。

  「賢臣擇主而事」則源自《三國演義.第三回》:「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

  歷史上有不少...

相關標籤

有志方有智 有智方有志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曾經寫過一首詩來勸告兒子。詩其中兩句是:「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這兩句話看似相似,實際大有不同,有「志」先還是有「智」先,是湯顯祖想向兒子說明的道理。

  他想說:只有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才能勤奮學習,變得聰明。只有明白事理,才能樹立起遠大的志向。

  立志有多重要?國家首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有一個立志的故事。

  他在潘陽東關模範高等學堂讀小學的時候,一天,魏校長問同學:「讀書為了甚麼?」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想發財,有說想為自己找出路。

  當校長問到...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我們經常勸勉年輕一輩說:「做人要有遠見,志向遠大一點。」在中華經典名句中,就有張載《經學理窟.義理篇》的「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志向不遠大,精神又不集中,即使學習也不會有成效。

  張載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他指出學習要成功的話有兩大要素,一是立志要高遠,二是專心致志。

  他認為若是心不在焉的話,雖學習了仍會一無所成的,怎樣才是心不在焉呢?就是不能專心致志,而要做到專心致志,指的不是個人的一時狀態,而是這個人做事的慣常姿態。

  延伸閱讀:古代「勸酒」有專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