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回望抗美援朝 主動出擊防範美國侵略

編輯︰黃皓頤

  1950年10月4日下午和5日下午連續兩天,毛主席(毛澤東)主持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出兵援朝的決定。10月8日,他下達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迅速向朝鮮境內出動。同一天,周恩來和林彪秘密訪問蘇聯,就援朝問題進行協商。

張維為回望蘇聯爽約不出空軍 中國仍堅持出兵抗美援朝

1950年,彭德懷擔任中國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領導抗美援朝。圖中為彭德懷元帥(左)在朝鮮前沿陣地。(網上圖片)

  10月11日,周恩來從莫斯科發來電報,蘇聯將會提供軍事裝備,但不打算兌現出動空軍的承諾,這意味着志願軍要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作戰,令毛主席和黨中央不得不重新考慮出兵的問題。

  10月13日,毛澤東召集政治局委員開會,再次討論出兵援朝的問題。這次經過深入討論,認為即使蘇聯不出空軍支持,中國還是要出兵援助朝鮮。

  做出這個決定是很不容易的。據毛主席的秘書胡喬木回憶,他在主席身邊工作了20多年,只有兩件事情毛主席很難下決心。一是1946年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另一就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

  當年中國的實力比現在弱100倍也不止,為什麼敢於叫板美國?回顧當年毛主席出兵朝鮮的決策思考,對於我們今天堅定有力地處理中美博弈和解決台灣問題也有一定的啟迪。

  延伸閱讀:張維為回望抗美援朝 新中國面對戰火擴大的危機

張維為回望抗美援朝 「三把刀」論解釋中國反客為主策略

中國人民志願軍雖然沒有了蘇聯在空中掩護,但仍然積極作戰,抗美援朝,防範美國發動侵略戰爭。(網上圖片)

  中國入朝作戰主要涉及三大問題。首先是權衡出兵的利弊。戰爭必有損害,出兵援朝帶來的損害是顯而易見的,它可能推遲中國已開始的經濟恢復進程,甚至引火燒身,使中國變成戰場。但毛主席權衡利弊後,認為不出兵對中國的核心利益損害更大。

  他用「三把刀」的比喻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對朝鮮的問題,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台灣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

  當時中國也在支持越南的抗法戰爭,所以毛主席判斷法國與美國會勾結起來對付中國。他說,天下有變,美國就會從三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他又提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換言之,如果不主動出擊打出這一拳,把敵人打痛打懵的話,敵人的百拳就會向我們襲來,而且是從三面圍過來,戰場可能是在中國境內。

  延伸閱讀:《長津湖》吳京角色原型 李昌言帶兵直搗美軍指揮部

  當時毛主席給身處莫斯科的周恩來總理發電報,寫道:我們認為應該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而且要早參戰,如果等朝鮮徹底垮了,中國再想出兵就沒有理由了,也沒有機會了,而只能做在中國境內迎戰美軍的準備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中國在戰略上將會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

  彭德懷在會上也講述了自己的底線思維。他比較抗日戰爭,說:現在我們有政權,有蘇聯援助,比抗日戰爭時期要有利得多。「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但如果讓美軍擺在鴨綠江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如果等到美國佔領了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會更加複雜,所以遲打不如早打。」毛主席高度認可這個觀點。換言之,他的思路是,當最壞的局面已是無法避免的時候,那就做好底線思維,盡快主動出擊。(四之二)

  (轉載自觀察者網/《這就是中國》第77期,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

張維為回望抗美援朝 立國之戰打出民族尊嚴和國威

張維為回望抗美援朝 中國正義之戰勝算高

張維為回望抗美援朝 新中國面對戰火擴大的危機

張維為看中國長征精神 激勵中華民族奮發自強

中國崛起|張維為憶鄧小平談中國發展經驗 按國家情況制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