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鈴還須繫鈴人

   「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下一個鈴噹,必須由擊鈴的人去處理,比喻誰惹的麻煩,就必須由誰去解決。

   這出自一佛教故事。有一天,獨法眼禪師問大眾:「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繫在老虎脖子的金鈴,誰人可以解下呢?眾和尚面面相覷。剛巧法燈泰欽禪師經過,回答:「繫者解得」,由把金鈴繫上去的人,便能解下來。大家從此對泰欽禪師刮目相看。

   後來,曹雪芹在《紅樓夢》更加上一句很貼切的話。《紅樓夢》第九十回:「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繫鈴人。」跟解鈴一樣,患有心病的人,找得心病的根源,坦然面對,自然藥到病除。

   例如妹妹因小事跟胞姊產生嫌隙,二人互相交惡,互不理睬,姐姐後來發現只是誤會一場,解鈴還須繫鈴人,姐姐先向妹妹解釋清楚,恩怨便就一筆勾銷了。

水銀瀉地 無孔不入

  如果倒瀉了一杯水,很視乎地面的物質材料而滲進其中,但水銀被倒在地上,就很快會滲進地下,可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這也比喻一些極周密、細緻的安排。

  水銀又叫汞,是元素的一種。它質重有毒,屬過渡金屬,在室溫下呈液體狀。水銀被倒在地上,會快速地、流暢地滲入地下,無影無蹤,所以有「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之說。除了比喻一些安排或心思周詳細密之外,有時候也會用來比喻寫文章十分流暢,一揮而就。

  例如有清潔公司在疫情期間為某機構進行的全面消毒工作,就如水...

有緣千里來相會 無緣對面不相逢

  這是一句經典名句,形容兩個有緣分的人,不管相隔多遠,都會相遇的,相反,兩個沒有緣分的人,即使大家面對面,也只會擦肩而過,緣分一縱即逝。

  這話最早出自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十四出:「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緣分這個概念出自佛家,有緣就是一種命中注定的相遇,有的緣分很深,可以長相廝守,「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就是形容兩夫妻由相識到相戀,到結婚至白頭偕老,有種至死不渝的愛;相對而言,人與人之間有的緣分淺薄,...

黃台之瓜

  「黃台之瓜,何堪再摘」出自中國女皇帝武則天次子李賢之作,比喻不應自己人傷害自己人。香港首富李嘉誠也曾以此話,勸勉港人應當愛惜香港,不要做出傷害香港的事情。

  《黃台瓜辭》:「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李賢是武則天的二兒子,曾在兄弟李忠、李弘相繼被廢後擔任太子,但由於武則天極欲成為皇帝,因而被武氏廢為庶人,最終被逼自殺。此詩以瓜與採瓜人比喻兒子與母親,以摘瓜喻骨肉相殘。在權力鬥爭下,親情被遺棄,用黃台之瓜...

寵辱不驚 看庭前花開花落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下一句是「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此兩名句出於明朝洪應明的一副對聯,說的是無論受寵受辱、是去是留,也以平常心去看待。

   洪應明是明代學者,精通儒、佛、道。早年熱衷於功名,跟平常人一樣爭名逐利,晚年入道,用對聯總結出一本《菜根譚》,當中便收錄了以上名句。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這幅對聯談及做人對事遇到寵幸或侮辱,如能像花開花落一樣平常,就甚麼也不用驚慌;遇到甚麼去留得失、升遷...

相關標籤

知而好問 然後能才

  大學問家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對怎樣成才,有一段傳頌千古的見解:「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情性,然後能修;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其中,「知而好問,然後能才」意思就是指天資聰敏而又肯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就可以成為有用之才了。

  春秋時代,孔子被尊為「聖人」,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然而,他不只教人,自己也會虛心向別人請教。

  有一次,他到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一進祖廟,他覺得每樣事情都很新奇,不時向人問這問那。這個時候有...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

有志方有智 有智方有志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曾經寫過一首詩來勸告兒子。詩其中兩句是:「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這兩句話看似相似,實際大有不同,有「志」先還是有「智」先,是湯顯祖想向兒子說明的道理。

  他想說:只有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才能勤奮學習,變得聰明。只有明白事理,才能樹立起遠大的志向。

  立志有多重要?國家首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有一個立志的故事。

  他在潘陽東關模範高等學堂讀小學的時候,一天,魏校長問同學:「讀書為了甚麼?」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想發財,有說想為自己找出路。

  當校長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