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出自唐代韓愈的《雜說四·馬說》,指的是有能之士(千里馬),也需要賞識他的人(伯樂)提攜與支持,才能成事。然而,這句話在現今世代仍合用嗎?

  韓愈此文一開首便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伯樂,指春秋時期的孫陽,他擅長相馬(睇相的意思),後比喻為能夠發現人才的人;千里馬,指能日行千里的駿馬,後比喻為有才華之士。

   先有伯樂,才能有千里馬的出現。觀乎歷史,漢朝有韓信被蕭何提攜;三國時期,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出山相助,都是千里馬遇上伯樂的例子;反觀唐代詩人杜甫、李白,甚至韓愈本人,也屬懷才不遇之士,未能遇上伯樂,最後鬱鬱寡歡而終。

   以現今世代的標準來看,千里馬能夠遇上伯樂,當然是一件美事。然而,如今科技發達,千里馬要主動認識伯樂也非難事,很多寂寂無名的初創企業也會主動出擊,尋找合適的投資者,令本身企業發揚光大,躋身國際級企業席位。因此,千里馬跟伯樂的關係,已不能用從前的眼光看待。

先下手為強 後下手遭殃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指先於別人行動,可以取得優勢,遲於別人行動,就會遭到禍害。

  此話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一回:「不趁此時下手他,還到幾時!正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

  早在楚漢相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叔父項梁,已得悉一種兵法:「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在雙方對壘之時,先發動攻勢的一方,往往較易取得勝利。這跟「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有異曲同工之妙。

  唐太宗李...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孺子牛」源自一個父疼子的典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將典故改寫的句子。原句出自他於1932年的詩作《自嘲》。橫眉:怒目而視;千夫指:眾人的指責;孺子牛:甘心為群眾服務的人。二句的意思是對待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就甘願服務。

   「孺子牛」源自一個父疼子的典故。《左傳‧哀公六年》:齊景公有個庶子名叫荼,景公...

出污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出污泥而不染」這一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喻即使身邊的同儕品行惡劣,惡行昭彰,本身仍能鶴立雞群、獨善其身,不受身邊夥伴的影響,這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恰相反,因而受到大家的稱讚。

   北宋時期的包青天鐵面無私、廉潔公正、不附權貴,敢替老百姓抱打不平,跟官場中人貪污成風形成強烈對比,可謂「出污泥而不染」的典範。

   此語出自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原文提到晉陶淵明喜愛菊花,唐朝以來世人甚愛牡丹,唯獨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意思是說,蓮花從污泥裏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

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

  一件事情能否取得成功,除了靠自身的努力外,天意安排也十分重要,例如某高中生能否晉身某著名大學,除了個人努力外,也要運氣配合,這種運氣可歸納為天意,所以我們會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也深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有些事情不能勉強,逆天而行。《三國演義》的第一百零三回,諸葛亮精心策劃,把曹魏大將司馬懿父子誘入上方谷內,且以乾柴火截斷谷口,火箭地雷齊發。司馬懿父子與魏兵進退無路,諸葛孔明深信今次曹魏大軍必將全軍覆沒,但豈料當時突然狂風大作、驟雨...

相關標籤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

  我們經常勸勉年輕一輩說:「做人要有遠見,志向遠大一點。」在中華經典名句中,就有張載《經學理窟.義理篇》的「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志向不遠大,精神又不集中,即使學習也不會有成效。

  張載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他指出學習要成功的話有兩大要素,一是立志要高遠,二是專心致志。

  他認為若是心不在焉的話,雖學習了仍會一無所成的,怎樣才是心不在焉呢?就是不能專心致志,而要做到專心致志,指的不是個人的一時狀態,而是這個人做事的慣常姿態。

  延伸閱讀:古代「勸酒」有專門職...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

心欲專 鑿石穿

  形容堅持做下去最終得到成功的,我們一直會以「鐵柱磨針」來形容,不過,也有同樣言簡意賅的形容詞可以用的,「心欲專,鑿石穿」就是其中之一。

  「心欲專,鑿石穿」出自唐.張鷟《遊仙窟》:「張郎心專,賦詩大有道理。俗諺曰:『心欲專,鑿石穿。誠能里之,何遠之有!』」意思顯而易見,就是一個只要專心一意,就算石頭也能鑿穿,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

  同樣道理,在曾國藩《致沅弟.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夜》有另一句有趣的形容,就是「坐這山望那山」。

  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