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奧運首金 「風之后」李麗珊揚威國際

撰文︰華思齊

  「等了20多年搵人接我個金牌,如今終於到你手上!」日前張家朗東京奧運奪得男子個人花劍金牌後,李麗珊訪問他興奮地說。張家朗笑言:「你攞金牌時,我都未出世,現在我可以攞金牌,好開心!」二人惺惺相惜,隔著屏幕相視而笑。

  人稱「風之后」的李麗珊是香港第一位奧運金牌選手,她拿金牌的日子,正好時25年前今日(1996年7月29日)。

李麗珊奧運奪金 為香港實現「零的突破」

  1996年香港回歸在即,移民者眾,面對未知將來,社會一片迷惘。李麗珊在奧運百周年之際,在美國亞特蘭大奧運創造歷史,為香港首奪奧運女子滑浪風帆金牌,實現「零的突破」,猶如對港人打了一支「強心針」,振奮社會士氣。

李麗珊1970年在長洲出生,1989年成為港隊代表,1996年奧運奪金時26歲。她之後雖未能於2000年悉尼及2004年雅典奧運奪獎,但其代所表的體育精神深深影響着一代香港人。李麗珊於2004年雅典奧運後退役。(圖片來源:AP)

  李麗珊是長洲島民,自小跟隨舅父黎根學習滑浪風帆,由於家裏有十兄弟姊妹,加上父親早逝,自小練就出獨立個性。

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李麗珊在前6場均未曾跌出前4名位置,最終在第8場奪得第一名,鎖定冠軍,為香港摘下有史以來首面金牌。(圖片來源:Getty)

昔日做事但求合格 李麗珊感謝舅父磨練

  李麗珊曾經說過,自己以前是「7分珊」,凡事只出7分力,合格就「OK」,多得舅父對她有要求,推薦她入港隊,才有後來的成就:「做運動員令我明白,出7分力,10個人中你得第四五,永遠拿不到冠軍。」

  運動燃起鬥心,讓李麗珊脫胎換骨。任何運動,都是體力與智力並重。為了取勝,她每日刻苦練習,觀察風向水流,將天文地理知識應用於風帆上,累積經驗,乘風破浪。

1996年李麗珊奪得奧運金牌後,她居住的長洲舉行萬人祝捷會。(圖片來源:AP)

17歲起參賽 李麗珊橫掃多項世界冠軍

  由17歲參賽到19歲加入港隊,短短幾年,李麗珊橫掃多項世界賽冠軍。1996年適逢奧運100周年,香港共派出23名運動員參賽,李麗珊被視為奪獎的希望。

  當年她出戰奧運前,不慎被水母螫傷,她坦言曾「埋怨個天」,直至她想到同為風帆選手的Barbara Kendall,昔日無懼手術創傷愈戰愈強,最後奪得奧運金牌,她意識到意志可克服一切。這個信念讓她迎難而上,過關斬將。

  比賽原定有11場,唯因天氣惡劣,臨時減至9場,李麗珊在前6場均未曾跌出前4名位置,最終在第8場奪得第一名,鎖定冠軍,為香港摘下有史以來首面金牌,哄動全城。

李麗珊與隊友黃德森1999年拉埋天窗,婚後育有兩名女兒,並曾笑言做母親比當運動員辛苦。她後來為銀行拍攝廣告的經典對白:「養一個孩子要400萬」,亦成為名句。(圖片來源:Getty)

賽後高呼「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 成李麗珊名句

  她衝線後,激動與教練艾培理及隊友兼後來的丈夫黃德森相擁,振臂高呼:「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成為一時名句。長洲女孩揚帆登上奧運頒獎台的堅毅精神,成為家傳戶曉的傳奇故事。

  淡出體壇後,李麗珊到了澳洲進修,嫁給並肩作戰的隊友黃德森,成為兩名女兒的母親。多年來,她一直以金牌運動員身份發揮影響力,支持香港體壇盛事,包括在2008年北京奧運香港區火炬接力賽,擔任第一棒火炬手。

2008北京奧運香港區火炬接力賽,李麗珊在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手上接過火炬,成為香港第一棒火炬手。(圖片來源:AP)

  如今身處香港,仍可感受香港社會對她獲獎的喜悅。現時港鐵「奧運站」,正是紀念李麗珊摘下香港歷史首面奧運金牌命名。

【東京奧運】霸氣陳夢女單奪冠 乒壇迎來「夢」時代

3米板跳水摘兩金 謝思埸竟對水有恐懼?

龐偉射擊摘金 與杜麗組成奧運冠軍夫妻

參加奧運還是守護病危父親? 劍后孫一文的艱難選擇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