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元宵節埔寨火龍 流傳280年的中國文化習俗

編輯︰豆子

  中秋節大坑舞火龍活動,對香港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但原來在中國文化歷史中,還有許多地區也有舞火龍的傳統習俗,其中廣東豐順縣的元宵節埔寨火龍中國文化傳統,至今已流傳280年,更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豐順縣的元宵節埔寨火龍,經常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前往挑戰自我。(圖片來源:aldenyauvisual@Instagram)

源自清朝的中國文化習俗

  舞火龍又稱龍舞、耍龍、舞龍燈、燒火龍,是中國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民間舞蹈,會隨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截然不同的舞龍風格。根據史書記載,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廣東埔寨鎮就有舞火龍表演的中國文化習俗。

  每逢中國文化元宵節,為慶祝豐收、迎接新歲,以及祈求風調雨順,歲歲平安,埔寨民眾都會自費購買火藥製作火龍,於當地一個名為龍身崬的地方舉行中國文化火龍煙花晚會。

元宵火龍引圍觀 感受中國文化傳統

  元宵節晚上,先是響起三聲銃炮,緊接鑼鼓聲起、火花四射,隨後喜砲隊、鼓樂隊等引出「火龍」,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點燃後,數十名赤膊的壯漢便在繡球的引導下繞場舞動。

  龍眼金光閃閃,龍身在火海中翻騰飛舞,伴隨着歡樂的禮炮聲、喝彩聲,場面熱鬧而壯觀。高舉「火龍」的壯漢們則光着肩膀,任由火花灑在身上。中國文化埔寨火龍活動經常吸引數以萬計民眾或旅客前往觀賞。

 

上海武康大樓 匈牙利建築師設計的中國文化建築

九天樓蘊藏的中國文化 迷倒「詩仙」李白的成都風景

平溪天燈節百年傳統 慶祝中國文化特色元宵節

哈爾濱車站與聖伊維爾教堂的百年歷史 見證中國文化發展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