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2/11/2021
繼早前釋出到2060年的減碳減排時間表,中方繼續表達堅定加快發展綠色轉型的決心,在11月1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6次會議(COP26)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倡各國攜手行動,並強調中國會優化產業結構,大力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盲目發展。
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一項重要的科研成果,指有科學團隊實現從一氧化碳到蛋白質的合成,有望成為中國工業減碳的利器。
中方呼籲全球切實減碳 合作應對氣候變化
習近平在COP26的書面致辭中指出,地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容易顯現,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世界經濟復甦,是全球面臨的時代課題。為此,他呼籲各方都能切實採取更有力的行動,攜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
為此,習近平作出3點建議,首先是維護多邊共識,這會是應對像氣候變化此類全球挑戰的關鍵所在。各方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等共識的基礎上增強互信,加強多變合作;
其次是聚焦務實行動,即是各國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可行的目標和願景,並竭盡所能推動這些措施落實。不僅如此,發達國家應該付出更多行動,也要支持發展中國家做得更好。
最後就是加速全球的綠色轉型,利用科技創新提供支持,推動能源、產業、消費的轉型升級,探索一條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同的新路徑。
習近平同時強調,中國會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並主要從綠色能源和產業升級兩方面,來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一方面中國會持續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盲目擴張發展,且會出台科技、碳匯、財稅、金融等方面的減碳保障措施;另一方面,中國要加快綠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應用,包括建設大型的風力發電廠、光伏項目等。
延伸閱讀:中國公佈未來40年減碳時間表 2060年實現碳中和
科研團隊22秒合成人工蛋白質 廢氣可變寶
要達成碳中和目標,重要是植樹造林、節能減排,日前中國一個科學團隊在工業廢氣的利用上有新突破,可能就有助減碳目標的實現。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近日發布消息,指經過6年時間的科研,團隊首次實現從一氧化碳到蛋白質的合成,而且只需要22秒時間,就可以合成蛋白質,獲得率更高達85%,成功實現工業化應用。
據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飼料所研究員薛敏博士介紹,北京首鋼朗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鋼朗澤)在生物發酵合成乙醇工藝的研發期間,首先在乙醇分離蒸餾過程中,發現一種粘稠物質的出現。由於不清楚物質成分,首鋼朗澤將該物質送至農科院飼料所進行分析。
經檢測,粘稠物主要是蛋白質(乙醇梭菌蛋白),具有優異的飼料蛋白質原料特性,非常適合用作魚類飼料。
得知這一情況後,中國農科院飼料所與首鋼朗澤公司合作,經過超過6年時間的技術攻克,終於突破這種乙醇梭菌蛋白的製備關鍵技術,以工業尾氣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氨水為主要原料,將無機的氮和碳轉化為有機的氮和碳,生產出這種蛋白質。
目前,乙醇梭菌蛋白的年產量可以達到「萬噸級」,在飼料行業得到廣泛應用。
每萬噸人工蛋白質可減碳2億噸 有效助力減排
人工合成乙醇梭菌蛋白是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科學突破,最大亮點是作為合成原料的一氧化碳非常容易取得而且資源量豐富。工業產生的尾氣中就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用他們作為原料生產人工蛋白質,不單止成本極低,而且會是中國實現碳中和的重要助力。
舉例來說,中國現時每年至少產出大約1.2萬億立方米的工業尾氣,如果將這些工業尾氣採用生物發酵技術進行高效清潔利用,就可以生產1,000萬噸乙醇梭菌蛋白,用來替代魚粉和大豆蛋白作為動物飼料,中國更可以減少1/3的大豆進口量。
以工業尾氣再利用和減少大豆進口量來計算,每生產1,000萬噸人工合成蛋白質,就相當於減少2.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這對彌補中國農業短板及對促進國家「雙碳」目標達成來說,都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