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1-27
2020年的北京时装周上,有一场特别的表演,模特儿身上的服装原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从数千公里外的贫困山区到时尚T台,这项传承千年的民族工艺近年找到了新出路,“非遗+时尚+电商”模式成为彝族民众的致富“法宝”,有贫困村因此年收入增长逾百万元。央视“网红”美女记者王冰冰,早前探访四川大凉山“悬崖村”脱贫生活时,还特地试穿了彝族服饰,令这项中国文化遗产备受关注。
文化遗产结合现代审美 彝绣时装受关注
彝族刺绣、彝族服饰均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等有着密切关系。彝族服饰以红、黄、黑为原色,色彩鲜明,刺绣纹样丰富,包括各种抽象化的花卉等,十分特别。
这门手艺虽然古老,也可以融入潮流。不少彝族人将彝族服饰与现代审美结合,绣出别样民族风,更多次登上T台,备受关注。2020年9月的北京时装周上,就有一场彝族文化主题的时装骚,80多款具有彝族特色的服装、手袋、饰品惊艳亮相,主办方希望将彝绣产品推广到全国乃至国际消费市场,带动更多消费及生产,既是传承文化,亦能带动彝族女性灵活就业,摆脱贫困。
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多省彝族聚居地,彝族服饰工艺已成为当地人脱贫致富的新出路。
来自云南彝族的“90后”男生陆金才,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将彝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艺术审美结合,产品深受欢迎,传承了文化遗产,亦带动了当地彝绣“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解决不少贫困家庭女孩就业难题。

文化遗产创收百万 助力就业脱贫
四川大凉山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绣文化源远流长。大山深处的梭梭拉打村是深度贫困村的典型代表,政府自2017年起在当地投入大量资金、成立刺绣基地,目前村中绣娘队伍已扩大到上百人,“非遗+时尚+电商”的模式让古朴又新颖的刺绣作品走出大山,反应热烈。2019年,当地彝绣产业获利近120万元人民币(约146万港元),令村民年收入增长超过2,000元人民币(约2,438港元)。

央视早前播出《我和我的村庄》系列直播节目,探访贫困村脱贫情况。因笑容甜美而爆红的央视记者王冰冰,来到大凉山昭觉县时,还特地试穿了彝族服装,体验了彝族刺绣,令更多人注意到美丽的彝绣文化。
截至2020年,大凉山已建立了十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坊,除了彝绣外,还包括同为非遗的银饰、漆器制作基地,凉山至少有数十万贫困民众接受培训,学习传统工艺,提升了就业能力,走上致富的道路。2020年11月,四川省内所有贫困县全部成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