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12-04
大国崛起背后有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天下”想像之中包含着怎样的意识形态?2021年出版的《大国的想望 :天下主义、强国主义及其他》,收入了七篇力作, 深入剖析晚近中国的天下主义、强国主义论述及其相关议题。在当代中国膨胀的势头之时,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撰写专文,探讨了被反复叙说的“天下”概念及其背后的种种想像。
葛兆光看“天下”的想像 似给未来带来更公正的世界
一个关于未来世界的乌托邦想像,近十几年来,趁着当代中国膨胀的势头,借着西方新理论的潮流,穿着传统中国文化的外衣,在中国大陆被反复叙说,这个乌托邦叫作“天下”。
虽然我用“想像”这个词形容“天下”,多少有点儿无视它在论说者那里已然影响到实际的政治领域和制度层面,但我仍然觉得,当它还没有真的成为国际关系原则或外交事务政策的时候,我宁可在讨论中暂且把它当成是学者的想像。
当然我知道,这种有关“天下”的想像,近年来从哲学式的“天下体系”、政治化的“天下秩序”,到观念中的“天下主义”,它的左边有来自西方的新帝国批判理论加持,显得政治正确而义正辞严,右边有来自传统的公羊“三世说”护佑,看上去言之有据而历史悠久。
特别是它隐含的指向始终是要成为政府的、政治的和政策的依据,因此,在当今对美国主导现行国际秩序的质疑声浪愈来愈高涨的情势下,一个作为现行国际秩序替代方案的天下秩序,好像真的可以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一个更加公正、平等与和平的世界。
延伸阅读:葛兆光看十八世纪中国的盛世危机
葛兆光看“中国崛起” 等同重建古代中国的“天下”
真的是这样吗?
无论是与不是,这种满怀期待使得有关“天下”的乌托邦想像,似乎真的有了所谓“从空想到科学”的可能。
伴随着所谓“中国崛起”,一些学界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在讨论“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这个由中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是重建古代中国的“天下”。
他们兴奋地发现,古代中国所描述的“天下”,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世界”,还是心理意义上的“民心”,更重要的它还是“伦理学╱政治学”意义上的“一种‘世界一家’的理想或乌托邦(所谓四海一家)”。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些乐观的学者愿意把“天下”仅仅当做一个乌托邦;正如曼海姆所说,“当它(乌托邦)转化为行动时,倾向于局部或全部地打破当时占优势的事物的秩序”,他们更愿意打破现行国际秩序,让这个“乌托邦”成为一种“世界制度”,以及由这一“世界制度”建立一个“世界政府”。(四之一)
(本文摘选自《大国的想望 :天下主义、强国主义及其他》。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