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7-08
近年日本漫画和美国漫画当道,都市人即使没有真的看过原装漫画,也总会看过或听过由漫画衍生出来的日本动漫或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反观香港漫画,大家又有多少认识?能否想像在网络尚未盛行的80年代,香港漫画曾经百花齐放,甚至影响着香港的流行文化发展?
香港漫画由“翻版”开始?
香港是亚洲少数拥有自己漫画文化的地方,而港漫的起源可追溯自日本与美国漫画市场。
上世纪60年代,香港市面上流行的漫画大多来自台湾或日本的非官方翻译或改篇,亦即“翻版”,有的甚至会聘请香港漫画家抄袭原著人物重新创作故事,于是,不少香港漫画家从中学到美国漫画的分镜构图方式,以及日本漫画绘画人物的风格,不但练成了稳固的基本功,也造就了日后同时展现日、美漫画特点的香港漫画风格。
不过,60年代也有跑出的香港漫画,如王泽的《老夫子》,由原本在报章杂志刊载,到发行单行本,再出口到马来西亚、印尼、印度及泰国等地,风头一时无两。
武打功夫 成香港漫画主流
70年代,适逢李小龙的功夫热潮席卷全球,香港漫画家黄玉郎的作品《小流氓》(后改名为《龙虎门》)备受热捧,黑社会武打题材渐渐成为当时香港漫画的主流。而王司马的《牛仔》漫画则是当时少数跑出的清新小品。
80年代是香港漫画的黄金时代,香港漫画读者群一度达50万人,是年轻人的主要娱乐之一。当时黄玉郎的漫画集团带头,开始制度化香港漫画的制作,令漫画质素得以提升。
延伸阅读:【香港茶餐厅】港式奶茶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专访“奶茶之父”黄家和
而在众多香港漫画作品中,以马荣成的《中华英雄》最受欢迎,创下了一期销售20万本的佳绩,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亦令马荣成一举成名。
90年代香港漫画经历由盛转衰,既有牛佬的《古惑仔》、刘云杰的《百分百感觉》,以及谢立文与麦家碧的《麦唛》等多本漫画掘起,却也发生了黄玉郎入狱、不雅漫画须“包胶”(即以胶袋包裹,封面及封底皆至少用20%面积印上警告字句)等事件。90年代末,随着日本漫画在香港愈来愈流行,加上互联网的兴起,令香港漫画的读者渐渐流失。
延伸阅读:为什么台风叫“风球”、“挂波”?原来与香港天气历史有关
香港漫画影响流行文化 间接造就“MK仔”“MK妹”
盛极一时的香港漫画,对香港流行文化的影响无远弗届,不但曾有多套香港漫画《中华英雄》、《古惑仔》、《风云》及《百分百感觉》等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香港漫画亦影响着大家的语言、衣着等日常生活习惯。
例如上一代的人会将又矮又圆润的人称为《老夫子》中的“大番薯”,或将又高又瘦的人称作“秦先生”;亦会形容性格或言行疯癫、举止轻浮的人为香港少女漫画《13点》中的主角“13点”。
而90年代的畅销香港漫画《古惑仔》,凭着由“陈浩南”郑伊健与“细细粒”黎姿的精湛演出,令漫画与电影多年来一直深入民心。有情有义又有型的陈浩南,变成当时香港年轻人心目中的“男神”,他的V领上衣、喇叭裤、金长发造型更一度成为香港的潮流指标,当年到旺角走一圈,不难发现一街也是“翻版陈浩南”,间接形成了“MK文化”。直至今时今日,“陈浩南”的名字依然间中会出现在年轻人的对话之中。
现代人娱乐选择多 香港漫画会否消失?
香港漫画不但改变了数代香港人的娱乐习惯,亦影响着香港人的流行文化,更加带动香港成为亚洲少数拥有自己漫画文化的地方。然而,随着现代人的娱乐愈来愈多,看香港漫画的人愈来愈少,令行业逐渐式微,香港漫画文化可能将会随时代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