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街頭塗鴉遇上中國文化

撰文︰紀小婷

  石屎森林千篇一律,但街頭塗鴉的出現為市區增添了不少色彩和活力。青年藝術家林子楠從事街頭藝術已超過15年,與一般塗鴉作品不同,的作品充滿中國文化及中國風味。他用作品回答了一個問題:當中國文化遇上街頭藝術,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中國文化融合街頭塗鴉 

  這是上海市中心衡山路(下圖),巨大的塗鴉壁畫改變了街區的風貌因為這幅壁畫車輛停留的時間長與墻面合照的人多了甚至有人開始討論畫的是什麼,有什麼含義 林子楠覺得很開心因為在他看來,街頭藝術的意義就是在增加美觀樂趣的同時,聚集人群在公共空間進行互動。 

林子楠在上海衡山路創作塗鴉作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林子楠從事街頭藝術已經15年,全國很多地方,例如上海、香港、溫州、西安的街頭,都有他的作品。仔細看看你或許會發現,這些作品跟傳統的塗鴉相比,多了不少中國味道。 例如,這幅(下圖)位於上海某座居民樓的外墻壁畫,融合了鴛鴦、梨花、桃、燕等中國傳統符號,引用的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 

林子楠壁畫作品,靈感來源於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網上圖片)

  再例如,位於溫州麵粉廠外墻的這幅作品名叫《桃花源》(下圖) 就是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獲得靈感,使用了大量留白。創作團隊隊員表示,麵粉廠為市民提供果腹之糧,希望壁畫為城市提供精神食糧。 

位於溫州麵粉廠外墻的《桃花源》 ,從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獲得靈感。(網上圖片)

通過壁畫分享中國文化

  街頭藝術源自美國,剛開始,林子楠也是更加關注外國塗鴉作品,慢慢地,他開始向內探索,關注自己的文化本身,慢慢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於是,他和好友從雲南昆明出發,途徑大理、香格里拉,來到西藏拉薩。每到一座城市,就找一幅廢棄的墻面來作畫。經過多年探索,終於找到自己的獨特風格。 

  如今,林子楠依然輾轉不同地方,堅持將城市當作畫廊,他說:我希望提供一個窗口,讓人了解我們這代人在想什麼;也希望挖掘自己的文化,拿到世界上去分享。 

中國經濟催生創業夢:95後網絡主播如何走紅?

農村小夥如何變身當代中國「野生超模」?

當代中國青年義工 遠赴西藏只為拾垃圾

中國教育:山區學生的搖滾夢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