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跌宕起伏讓中國人領悟了什麼

編輯︰郭曉陽

 2020年對整個世界來說可謂是大混亂、大探索、大反思的一年,新冠疫情這個線索貫穿全年,而中國是持續的焦點。疫情的衝擊如此猛烈,仿佛扒光了每一種制度、每一種治理模式的衣服,露出了它們的本色,也考驗了每一個社會的原動力和危急時刻的爆發力。

中西方比較下 反思體制的不足

  這是悲傷且充滿戲劇性變化的一年。中國從最初的重災區成功走出來,疫情震中轉到歐洲和美國,直到美國成為全球抗疫最失敗的國家,這些原本不可想像的劇情振聾發聵。

  中國無疑取得了全球主要國家中最優異的綜合抗疫成績,然而美國反而圍繞抗疫和相關事情對中國強化了攻擊,西方輿論的對華好感反而下降了,這也很難以思議。

  無論如何,出了這種天大的事情,帶來的觸動肯定非常廣泛。有些社會願意積極地面對這場災難,在客觀的反思中開展調整。但也有的社會態度就會消極些,鴕鳥主義並非玩笑。

中國的體制多年來備受批評,但在危機面前,中國的體制卻做到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讓各國明白,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是應對災難的重要指標。(圖片來源:Gettysburg)

  中國社會長期面對有關「體制」的爭議。由於來自西方意識形態的壓力和誘導,中國無論發生什麼事,哪怕是很基層的事,都很容易就爭到「體制」上去。而可以説明中國社會認識體制的資源並不多,它們通常就是蘇聯失敗、西方領先、顏色革命導致的後果、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就、台灣經濟領先大陸但現在大陸又快速趕上來,等等。

  這些思想素材有不同出處、背景及歷史條件,有著各自道理,因而可以幫助不同的看法進行論證。

盲目信奉西方的主義 最終卻神話破滅

  這次疫情的特點是它為各國製造了幾乎完全相同的衝擊和挑戰,每一個社會都面對了相同的敵人,承受了同樣的危險,也都必須使出全部力氣迎戰它所造成的種種破壞性,因而這場疫情提供了測試各種治理方式效率的前所未有的可比性。

  這種測試當然說明不了一切,但對中國社會來說,它開闢了新的認知空間,增加了中國人認識不同政治體制的「經驗感」。過去西方的電影、著作以及關於他們先進科技和法治嚴明的報導,還有中國人去西方旅遊看到的社會風貌共同塑造了我們對西方體制的良好印象,儘管也有一些對西方體制性弱點的批評,但它們都是輿論層面的東西。

  中西抗疫的不同表現帶來了中國人現實經驗層面的震動,中國能夠控制住疫情,西方就是控制不住,這已然出乎我們意料了。美國政府居然向中國甩鍋,而且一些西方力量支持華盛頓的荒唐態度,進一步打破了西方輿論客觀、公正的神話。

  相信美國的國家形象肯定因它的抗疫失敗嚴重受損,而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美國作為發達國家的偶像尤其在2020年破滅了,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將因此受到長期影響。

  一個社會的價值排序是什麼?西方一直告訴中國人,他們所指的「民主」、 「自由」需要排在最前面。中國社會的歷史經驗是,國家穩定是基礎,在它之上是包括老百姓健康和安全的民生,把這一切作為根基,其他政治追求才會牢靠,有促進人民幸福的真實價值。這一價值排序在這次疫情中被充分證明是最實事求是和最人道主義的。

不少中國人在今次的疫情之後,反思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體制符合民情標準,也是最能有效治理中國的制度。(圖片來源:Gettysburg)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高速發展,很多人只看到了中國的速度,卻沒有看清其背後很深刻的東西,那就是對國家穩定和秩序的保持。這次抗疫中,中國首先針對了疫情本身這個主要矛盾,反復拆除最具顛覆性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動盪。

  走下神壇的美國,中國人看它就清楚多了。它的易錯、糾錯能力之弱,都是我們始料不及的。中國的體制更能夠在關鍵時刻做正確的事,這不是理論,它是事實和中國人由此獲得的經驗。

  當然了,2020年只是歷史長河的一個拐彎處,它的之前和之後也都不是虛無的。中國今年做得這麼好,政府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也讓一些人有了擔心:當疫情緩和之後,必要的管控放鬆是否能順利逆向發生?其實中國的成功,改革開放以來的收放自如起了重要作用。在我們看來,抗疫成功不是因為中國「想嚴就嚴」,而是因為這個國家「需要什麼就能有什麼」,我們不來虛的,只要實績。

(轉載自29/12/2020環球網)

中美關係|美對華定性難改 中國謀變但不求人

中美關係|蓬佩奧或讓台灣當局的日子倒計時

接種拉開帷幕 中國疫苗有多重貢獻

中美關係|中美不是價值觀衝突 而是利益之爭

溫鐵軍:為甚麼以中國為主的土地文明 更能作為人類文明未來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