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影60萬張相 他在天安門紀錄中國發展與變遷

編輯︰紀小婷
撰文︰侘寂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首《我愛北京天安門》在內地家喻戶曉,那個時候,人人都嚮往北京,想去看看天安門。如果能擁有一張與天安門的合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攝影師高源,從17歲工作以來,就一直在天安門廣場,為無數遊客拍照留念,至今已經40年。40年來,他拍攝過60多萬張遊客與天安門的合照。他的作品不但紀錄了人們見到天安門的喜悅瞬間,更紀錄了當代中國的變化發展。 

天安門合照 反映當代中國發展與變遷 

  1979年,高源隨父親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天安門攝影師。他從發號賣票做起,跟師傅學習了半年後,在1980年春天正式「轉正」。最開始,他使用的是國產海鷗牌機械相機,用膠片,操作頗為麻煩。拍照的時候規則很簡單:別拍虛了,人像不能高於毛主席畫像。在油條豆漿只要幾分錢的那個時候,拍一張黑白照差不多要一元,很是奢侈。 

攝影師高源40年來,在天安門前幫人攝影,記錄當代中國的變遷。(網上圖片)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開始活躍,人們手頭寬裕了,有些人來天安門拍照一拍就是幾張。高源記得,那時候即影即有相機剛面世,照片4元一張,但貴價並沒有令遊客卻步,排隊等拍照的人「打蛇餅」到50米開外。高源說,後來數碼相機開始普及,有一天他一個人拍了七、八百張照片,下班騎車回家,居然一路保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對焦姿勢。 

相機是高源的謀生工具,幾10年來他用過各種不同型號的相機。(網上圖片)

  從膠片到數碼,從黑白到彩色,高源幾10年來用過各種不同型號的相機。除了拍照設備的改變,在高源拍攝的照片裏,人們的服飾也有明顯的變化。從開革開放初期的「藍白灰」套裝,到毛呢帽與中山裝的組合,再到喇叭褲、皮鞋、風衣、蛤蟆鏡和大波浪頭,然後是休閒裝、牛仔褲、漢服⋯⋯高源說,這些年廣場上的服裝愈來愈個性多元,「現在花花綠綠的衣服多了,年紀愈大愈敢穿。」 

高源用鏡頭記錄下人們來到天安門的開心瞬間。圖為一位老兵來到天安門參觀,高源為他留下影像紀念。(網上圖片)

鏡頭記錄當代中國發展 感受時間力量  

  高源的天安門照片裏,還紀錄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有抗戰老兵,有西南邊陲的金婚夫婦,有替過世的親人完成參觀天安門遺願的人⋯⋯他也見證過很多重要歷史時刻,比如香港回歸、北京申奧成功等。對他而言,照片不但是記錄瞬間,更是記錄歷史,記錄了中國這些年的發展和中國人精神的變化。「通過一張紀念照,你能看出當時的歷史、環境,人們的衣着、服飾,那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直到今天,每個人都有一部智慧手機,但不少人還是喜歡找高源拍一張相作紀念。(網上圖片)

  還有一年就要退休的高源,打定主意還要繼續在天安門拍下去。他有一個心願,就是為曾來天安門拍照的人,再免費拍一次照,讓他們站在當年同樣的位置上,「透過鏡頭,感受時間的力量。」 

高源的相片反映了幾十年來中國的變遷。他說,他希望通過照片感受時間的力量。(網上圖片)

奉獻中國教育40年 92歲山區教師成「不滅燭光」

駕電單車環遊全國 當代中國第一人

攝影師4萬張相記錄農村留守兒童 促進中國發展

一杯「熊爪」咖啡 何以走紅當代中國?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