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回顧農村工業化發展迅速 中國度過70年代債務危機

編輯︰黃皓頤

  農村往後發展了10年,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這種兼業搞工業的勞動力達9,600多萬,接近1億人。到了90年代初,更增至1億2千萬人。

溫鐵軍看逾億農民投入工業 城鎮企業佔工業增加值一半

歷年間,在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情況下,不少人都願意投身農村工業中,甚至農村婦女都加入工廠的生產線工作。圖攝於2019年湖南邵陽市洞口縣高沙鎮的金馬鞋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班接受過工廠技能培訓的農村婦女,正在進行加工生產鞋面的工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那個年代,在8億農民中,約有1億人轉移了,但不造成交通壓力和社會負擔。

  農民每天早起在家門口做一點農務工作,然後8點鐘踏單車去工廠上班,下午5點鐘下班後回家,還能夠做兩小時農務工作。那時候,多業態在農村地區被自然整合。

  為甚麼農村工業化發展這麼快?在蘇州南部和浙江北部,有很多集體經濟還是計工分的。

  你進工廠上班,不一定拿到比農業勞動力高很多倍的工資,因為在大田勞動非常辛勞,要受着惡毒太陽的暴曬,又突然下大雨可能令人生病,因此農業勞動辛苦程度比在廠房上班的人更甚,後者在有瓦遮頭的地方工作,或者還能開着風扇,因此,論工作的艱苦程度,做農業勞動力的人能夠拿到高工分,而進入工廠的人反而拿低工分。

  於是,工農業勞動力的剩餘價值被集體佔有。因為集體用本村的地、各種原材料、勞動力都不用錢,在所有這些條件下,導致農村原始資本靜悄悄的累積,而不會像馬克思(Karl Marx)所說的資本家對勞動力的壓榨。

  短短10多年間,中國的農村工業化佔了整個工業增加值一半以上。

  因此,中國度過了1970年代債務危機,跟其他發展中國家走了不一樣的路。它是一個客觀過程,過程中導致大量農民形成半農半工的就業。它極大的節約了勞動力必須到城裏的轉移成本,而這些轉移成本就轉化成為中國的改革紅利。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中國走出危機的現象。

  總結80年代的時候,當年很少文件承認這是黨領導下農民群眾的偉大創造。

  延伸閱讀:溫鐵軍回顧80年代農村3大創造 城鎮企業成功帶動城市工業

溫鐵軍憶農村工業城鎮化增長快 搶基建原材料衝擊城市經濟秩序

自1970、80年起,農村工業化、鄉鎮企業快速發展,成為中國整個工業的重要部分。一直至今,高質量的城鄉建設,跟文化發展、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等等,都是持續追求的目標。圖為2021年江蘇華西村街道的宣傳標語。(圖片來源:Getty )

   原來我們的工業計劃只是在城市,大量的資金分配、原材物料等等都是分給城裏的。當突然出現了一個能夠佔到工業增加值一半以上的農村工業,它的原材物料、資金、市場怎麼辦?它極大的衝擊了原有在城市形成的一套體制。

  當農民搞加工業,原材物料就緊張了。農村發展城鎮化,就有10倍的增長,基建、三材、水泥、玻璃、鋼材等等也就緊張了,直接影響了城市的經濟秩序。這也是個客觀情況,我們是要承認的。

  延伸閱讀:溫鐵軍回顧1980年代農村改革 跟財政赤字息息相關

  更何況,農民拿不到原材物料時,怎麼辦?只好嘗試送禮。從那時候開始,這些事情開始受到批評。然後,慢慢地變成了請客吃飯,再進一步是那些低端第三產業(例如食堂的服務業)就發展起來了。

  當時我們有個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替農民、鄉鎮企業說話。後來經過談判後,每年會特定給農村資金。(八之六)

  (轉載自Global University for Sustainability@YouTube,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

溫鐵軍看中國度過經濟危機 揭示應對全球大變局的方向

溫鐵軍憶70年代知青回城 爆發嚴重就業問題

溫鐵軍回顧80年代農村3大創造 城鎮企業成功帶動城市工業

溫鐵軍回顧1980年代農村改革 跟財政赤字息息相關

相關標籤

溫鐵軍從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東、西方兩大文明的差異

溫鐵軍:為甚麼以中國為主的土地文明 更能作為人類文明未來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