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之路|六位老漢 三代傳承 甘肅「八步沙」荒漠變綠洲

撰文︰言寺

  甘肅八步沙,「出門八步就是沙」,位處騰格里沙漠南緣,40年前此處風沙肆虐、寸草不生。但如今來到這裏,可以看到大片綠洲和樹林,居民生活安好。

  這個巨大的轉變要由40年前說起,背後是「六位老漢」三代人化荒漠為綠洲的傳奇故事。

治沙一代白髮換綠州:活人不能被沙欺負死

20世紀80年代初,「六老漢」組建了八步沙林場,進行治沙工作。(網上圖片)

  八步沙位於甘肅省古浪縣,這裏荒漠化嚴重,境內沙漠化土地面積接近240萬畝,風沙線長達132公里。以往每年沙塵季,從沙漠深處刮來的沙暴,都讓八步沙居民深受痛苦。當時沙丘正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如不加以控制,終將蓋過農田和村莊。

  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

  當地的「六老漢」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隨即挺身而出,組建了八步沙林場進行治沙。那一年,他們中年齡最大的62歲,最小的也已經40歲。他們放出豪言:活人不能讓沙子欺負死!

  治沙沒有經驗更沒有秘訣,六位老漢湊錢買了樹苗,靠一頭驢、一架人力車、幾個鐵鏟開始造林。第一年造林一萬畝,誰知春天一場大風,六七成苗子都沒了。

為紀錄六老漢治沙的故事,當地成立了治沙紀念館,館內陳列有六老漢早年時期在沙坑用過的鍋和鐵鏟。(網上圖片)

  但他們沒有放棄,不斷探索治沙方法,加上當地政府的協助,苗子慢慢挺過風沙,在黃沙大地中出現點點綠色。

  治沙始終不是易事,「六老漢」中的4人相繼離世,當初定下目標只完成了一半,於是他們的下一代又投入到治沙工作中。

  延伸閱讀:七一勳章|沙漠植樹造綠洲 石光銀:一生治沙沒白活

經歷沙暴及破產 治沙二代與八步沙共存亡

  第一個加入的治沙二代,是郭朝明的兒子郭萬剛。郭萬剛本在當地的福利社工作,生活穩定,對治沙毫無興趣,只是依父親的願望勉強加入治沙。

  面對枯燥的造林生活,以及資金不足等重重難題,郭萬剛後悔過,甚至不斷反問自己為治沙奉上一生是否值得。

郭萬剛在第二代治沙人中最早投入治沙工作,面對經濟壓力,他提出發展經濟、貼補造林費用,帶領治沙二代走過艱辛的日子。(網上圖片)

  但他的想法在一日之間徹底改變了。1993年一天,郭萬剛如常巡林,晴朗的天空突然平地起風,轉瞬間黑風捲着黃沙撲面而來,隨即眼前一片漆黑。死裏逃生的郭萬剛後來得知:這次的沙暴送走了當地古浪縣23條生命。

  驚心動魄的天災讓他和其他治沙二代下定決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難都要與大自然博鬥。

  1995年,連年乾旱少雨,八步沙林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困難,瀕臨破產倒閉。為了令治沙事業持續發展下去,郭萬剛提出「治沙不能越治越窮,要讓沙為人造福」的理念。大家承包了300畝荒地,種植 1000多萬棵樹木,同時改良經濟作物,發展多種經營。

  治沙二代白髮蒼蒼,但八步沙更綠了。當地林場管護區,林草植被覆蓋率提高到70%以上,全縣風沙線後退了15公里,確保了鐵路等交通動脈的暢通。

當地民眾在荒漠上種植「草方格」,不僅能攔截部分沙塵,還能令防沙植物更易生長,有利建成沙漠綠化帶。(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1.7萬家|築起沙漠綠化帶的中國企業

結合新技術 治沙三代為八步沙「守業」

  因為前兩代人的努力,治沙三代的任務已不再是治沙,而是保護土地及治沙成果,同時發展當地產業。

  2009年,當地成立了古浪縣八步沙綠化有限責任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樹苗培育、造林綠化、農牧產品生產等等,為林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今日的八步沙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更興建了道路及其他建築。(網上圖片)

  後來,當地民眾又開始種植枸杞、紅棗,更在林區建設了土雞養殖基地,注冊了八步沙「溜躂雞」的商標品牌。當地的特色農業逐漸發展起來,居民年均收入由原來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5萬多元。

  2019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的群體被授予國家「時代楷模」榮譽稱號,正如頒獎詞所說,他們的治沙故事體現了一句話: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三代治沙人書寫了一個傳奇故事。圖為三代治沙人合影。前排為:第一代治沙人張潤元(中)、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右)、石銀山(左);後排從左至右依次為:第二代治沙人王志鵬、程生學、羅興全、賀中強,第三代治沙人郭璽。(網上圖片)

 

 

「火車上的攝影師」王福春 捕捉人生百態 定格鐵路歷史

征服「中國攀」!8歲小將王梓爍刷新全國攀岩紀錄

背籃網球少年 14歲走出大山奪冠軍 每天揮拍7000次

以舞為筆演繹《水圖》 高難度水下舞蹈如何煉成?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