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雄看拓跋鮮卑建國北魏統一北方 開創南北民族文化匯流

編輯︰黃皓頤

  魏碑法書,是日後歷代書法家功力所依托。北朝經術與南方經學,並駕齊驅,都承傳漢代經學而各自發展起來的。凡此種種,都是北魏時期所創造永垂不朽的中國文化遺產。

陳萬雄看鮮卑北魏主導中國數百年 為隋、唐統一奠下基礎

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曾留下不少文化藝術遺產。圖攝於2019年河南洛陽博物館的「融合之路——拓跋鮮卑與華夏文明的交融」文物展中展出的北魏出行傭陣(山西大同博物館藏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世紀20、30年代開始,以陳寅恪為先導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勃興,鮮卑北魏史成一時顯學。漢、胡間民族和文化的衝突與交融,是研究的焦點所在。

  因這個時期,正處於中國歷史上,夏商以來的幾千年未有之巨變。情況一如晚清大臣李鴻章深深感受到的,近代中國面臨的是「三千年未有的巨變」。20世紀中國在西方民族和文化的壓迫下,關乎民族和文化存亡的時代背景下的一種現實歷史研究的折射。

  進入了黃河河套及長城內外的拓跋鮮卑,主導了幾百年的中國歷史,為北方民族和文化終匯入以漢民族和漢文化為主體的大流中,作了先導,奠下基礎,為日後隋、唐開出更大的一統的歷史新局。上溯從大興安嶺森林出走起,貫穿拓跋鮮卑這個民族的歷史特性,是氣魄宏大的自我蛻變的能力。

  延伸閱讀:陳萬雄憶呼和浩特盛樂城旅程 尋找拓跋鮮卑千年遺迹

陳萬雄看拓跋鮮卑的歷史啟示 南北不同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必然潮流

拓跋鮮卑為北方民族和文化終匯入漢民族和漢文化為主體的大流中,作了先導角色。圖為內蒙呼和浩特武川縣大青山的北魏陰山皇家祭天遺址。遠望有如一個圓形大土包,地表大致可見三重土築圍垣,分布範圍約1萬平方米。遺址最早於1980年代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為北魏進行禮制儀式的地方。(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拓跋鮮卑600多年的歷史旅程,最後開創了中國歷史南北民族和文化匯流的格局。此後的契丹、金、蒙古和滿清,接其踵,一脈相傳,莫不如此。

  再遠祧上古茫茫,炎黃東夷部落之融鑄成華夏,吳楚的歸融入秦漢,隱約間,如出一轍。

  拓跋鮮卑的神奇的歷史旅程,為我們昭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大秘密。在中國大地上,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以黃河和長城,因氣候和地理,界分南北兩部:南面是農業文明;北面是遊牧文明。幾千年間的歷史發展,在現今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是南北不同民族、不同的生活形態之間,持續衝突,也持續的相互影響和交融,匯流而成的歷史。

  延伸閱讀:陳萬雄看中國修築長城 反映自保非侵略的國防觀念

  換一種說法,幾千年中國歷史,可以簡約成為中國大地上南北內部民族和文化的雙軌互動凝聚而成的歷史。滿清的統一,南北分界漸次泯滅。辛亥革命後,在強大的外國進逼抗爭中,尤其經抗日戰爭的血肉洗禮,中華民族自然抵成,終順着歷史潮流,自然而然轉化成近代形態的民族國家。(三之三)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陳萬雄《成吉思汗原鄉紀遊──另一種文明的體驗》,標題及分段經編輯整理)

 

陳萬雄看室韋鎮俄羅斯風情 俄裔直率好客能歌善舞

陳萬雄訪中俄邊陲小鎮 室韋鎮承載豐富歷史內涵

陳萬雄憶呼和浩特盛樂城旅程 尋找拓跋鮮卑千年遺迹

陳萬雄看拓跋鮮卑的歷史旅程 遊牧民族再闖農業文明新天地

陳萬雄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戰皆在呼倫貝爾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