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雄看中國修築長城 反映自保非侵略的國防觀念

  長城作為南北的攻防線,自戰國時期已啟其端。「戰國七雄」為逐鹿中原,相互攻伐兼併。尤其是位於北方、緊貼蒙古高原的趙、燕、秦三國,最先各自建築長城以為防護。趙、燕、秦所以要建築長城與關塞,一方面是相互間的對壘,更重要的要防範國境以北、已發展成為強大軍事遊牧部落聯盟的匈奴和東胡的侵凌。

戰國三雄長城遺址 歷史記載最早期古長城

長城早於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修築,有指戰國時代趙國、燕國和秦國的長城遺址,就是歷史最早期的古長城。(網上圖片)

  率先以「胡服騎射」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不僅抵抗住不斷入侵的胡族,趙國名將李牧驅逐了樓煩和白狄,向北開拓了疆土。並「築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這段長城就是後世的「趙長城」。

  燕昭王時,因燕名將秦開北卻東胡,開拓了北境。修築了「燕長城」,從西到東,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個邊郡。秦昭王時,即在「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後世稱之為「秦長城」。這戰國三雄建築的長城遺址,斷斷續續的,至今仍保留不少,是歷史最早期的古長城。

  延伸閱讀:陳萬雄看長城內外:二千年萬里長的歷史舞台

  從土默川北上蒙古高原時,我們穿越陰山的峽道,約一個小時的車程,來到一段「秦長城」。幾年後,一次到包頭和賀蘭山地區旅行,攀登上包頭固陽縣一段「秦長城」著名遺址。該二段秦長城,雖遠不如建築於千多年之後,北京「明長城」的宏偉壯觀,尤其是固原縣的一段秦長城,就地取材,採用黑碣色的大小石塊壘成,雖有崩塌,城牆基本保存完好。

陳萬雄撫摸「秦長城」城牆 感慨秦民苦役慘況

  以其時的人力物力,在如此迂迴陡峭的山嶺上,築成如此體量的長城,也足令人驚歎。登臨其間,撫摸着城牆和散落的石塊。遙遠的歷史,一下子近在身邊,不油然興發感慨。

   既讚歎工程的艱難和雄偉,又悲憫秦民的苦役。「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不管真偽,卻真實的反映了民眾對築長城苦役的泣訴。秦的暴政,就是苦役過甚。苦役之用於築長城,關乎國家存亡,情有可原;苦役之於秦始皇陵等耗奢,就難寬恕了。

  中國歷代築長城,加上沿城長期駐守重兵,國力損耗是巨大的。此關乎國防民生,只要非窮兵黷武,發展國防,防範戰爭,古今中外皆然。在波譎雲詭、關乎存亡的形勢下,弭兵之說,書生空言而已。

  延伸閱讀:陳萬雄看土默川平原 中國古代驅逐外族的重要戰場

語言學名家王力教授曾贈詩《詠長城》給陳萬雄,當中寄託他對百年中國曾受外力侵凌的感慨。(圖片來源:《成吉思汗原鄉紀遊──另一種文明的體驗》)

  上世紀80年代初,語言學名家王力教授,曾手書自作《詠長城》詩一首賜我。詩曰:「老翁偶發少年狂,要把長城好漢當;……亡我匈奴心未死,長城今有健兒郎。」所謂詩言志,王老攀登上長城,聯想到百年中國往事的屈辱,備受外力的侵凌,且身罹國難,感慨自多,所以會肯定建築長城的歷史意義。

  盱衡當今,國防仍是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王老的「亡我匈奴心未死」之句,依然是警語。2,000多年來中國人建築長城以自保,是一種國防觀念。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對外,一直是採取「以城為固」這種保衛而非侵略的思想觀念。(四之二)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陳萬雄《成吉思汗原鄉紀遊──另一種文明的體驗》,標題及分段經編輯整理)

陳萬雄:讀邊塞詩遊長城邊關 豐富感受遊興大增

陳萬雄看秦始皇建萬里長城 抵禦外族匈奴屢屢入侵

陳萬雄看長城內外:二千年萬里長的歷史舞台

陳萬雄看土默川平原 中國古代驅逐外族的重要戰場

陳萬雄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戰皆在呼倫貝爾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