屮艸芔茻

  「屮」這個字外型像甚麼?像餐桌上的叉子嗎?

   「屮」(音:痴),是一個象形文字,是由「艸」(音:草)字省去一半演變而來,是「艸」的異體字。

   那麼,「艸」又是甚麼呢?它就是「草」的本字。

   「屮」,指草剛長出來;「艸」則通「草」,植物的總稱。

  三個「屮」組成「芔」(音:卉),是「卉」的異體字,本意同花「卉」相同。當然啦,三根草加起來,就是植物,就是成「卉」了。

  這樣推下去,四個「屮」組成的「茻」(音:網),就是指很多草的意思了。《說文》:「茻,眾艸也。从四屮。」

  網絡上出現了「屮艸芔茻」這四個字,曾一度令網友火熱討論起來,用來調侃別人說話沒內容,很差勁的樣子。例如,他又屮艸芔茻的胡說八道了。

氽:人浮在水面  

   「氼」與「氽」字型上下倒轉。「氼」(音:溺)是水下面有人,就是沉溺或潛水,人在水上—「氽」(音:tǔn),應該是浮起來了吧!

   照字面的解讀的確無錯!

  《字林撮要》:「人在水上為氽,人在水下為溺」便是最好的解釋。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來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就是漂浮的一種情況,所以,「氽」的本義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屍體「氽」上來了。

  「氽」字又可引伸作「用油炸」。油炸食品時,會在鍋子內下大量...

氼:人在水下溺

  有些字,看似難字,但實際容易得很,「氼」就是其中一字。

  氼(音:溺),跟古代的「溺」字相同。人在水下,沉在水中,愈變愈弱,最後無力掙扎,就變成遇溺。

  《說文》:從水,從人,有「人在水下」之意,本意就是沉沒、沉溺的意思。

  「氼」又跟「㲻」相同。清·陶方琦《字林考逸補本·水部》引作「人在水下為㲻」,故「氼」和「㲻」二字相同。玉篇引孔子曾在不同文章中寫...

點止「朋」友咁簡單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來自《論語.學而》的話,大家應該不會陌生,朋友自遠方來到見面,當然開心了吧!「朋」字由兩個「月」字組成,與「月」一點關係都沒有,倒與外形有幾分相似的「貝殻」有關。

  「朋」的本義為朋友、朋輩、志同道合的人。朋友非常重要,有知心好友可以分享快樂,分擔煩憂,是很美好的事。大家應該不分你我,就像兩個「月」字並肩而坐一樣,不理會身份高低彼此相知相惜。

  「朋」在古代是一個量詞。古代以貝殼為貨幣。甲骨文以繩綁繫兩串貝。殷商以玉、貝為貨幣,並用繩字貫串起來。二玉貫串起來...

不的合體:甭覔歪

  以「不」字作上部結構而較特別的合體字,有「甭」、「覔」和「歪」。

  「甭」(音:bang2),北方人常用的方言,表示不用、不必的意思。如:「您甭客氣!」、「甭說了!」

  「覔」(音:mì),是尋找、尋覓的意思,古時與「覓」字相通。

  東西不見了,要去尋找或尋覓。就有「覓」的意思,原來從「覔」字看到端倪。「覔」字上面的「不」,可以變身為「覓」字的頂部。千奇百怪的文...

「張中和」與「尊重我」

  隨着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外來語言常融入當地語言當中,出現「本地化」現象。   近年,不少香港人對普通話已達到「聽得懂、說得準」的程度,還有人將廣東話和普通話融合使用,甚至成為網絡潮語。

  在2022年流行的網絡潮語當中,便有「張中」及「張中和」的說法。

  這潮語表面上看起來像一個人名,其實意思就是「尊重我」,即是以港式口音,讀出普通話中「尊重我」的讀音。

  至於不被尊重在網絡潮語當中又有另一說法,就是「0尊」。0就是零,尊就是尊重,0尊的意思就是缺乏尊重或毫不尊重。

  除了張中和...

王安石成親兼高中:囍

  疊字中,「囍」是熟悉不過的字,代表喜慶之上更添喜慶的意思。囍,原來背後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囍,是由兩個「喜」字組成的圖形組成,內裏又蘊藏了四個「吉」字。一般在嫁娶的日子,由大紅雙喜字剪成的「囍」字,會被貼在大門口或禮品之上,代表男女雙方共同迎接喜慶一天,多用於婚嫁等喜慶場合。

  這個「囍」字相傳來自宋朝宰相王安石手筆。相傳王安石23歲上京赴考,有一日在街上閒逛,見鎮上馬員外的家門外懸...

數罟不入洿池

  香港人好喜歡到離島遊玩,南丫島是當中熱門勝地之一。其中,很多人行的路線,就有從榕樹灣走到索罟灣了。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索罟灣的「罟」字,也是一個比較少冷僻的字呢?

  「罟」(音:古),是網的總稱,可以是捕魚或捕鳥的網。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七下.釋器》:「罔謂之罟。」疏證:「此罔魚及鳥獸之通名。」

  「罟」也可解作法網。《詩·小雅·小明》:「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罟」作為動詞的話,意思就有撈起的意思,如「我拿杓子將麵罟起來。」

  孟子有一句名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