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嫑

  這個字看上去很有趣,像「不」和「要」。事實上,它真的是「不」和「要」的合體字。「嫑」,讀音就是把「不要」快讀起來,跟「表」音類近,意思也就是「不要」。現代演變成為一個網絡文化用字。

  「嫑」是一個方言。閩南語俗語中,「尚罵嫑聽,尚打嫑驚」。意思是經常罵一個人,他就不會聽你的話,經常打一個人,他就不會怕你了。陝西內蒙古一帶也有同樣的讀音,如「嫑麼!」

  這字在方言中也有傻的意思。如「你嫑啊!」

  另一個用法是雙否定,「別嫑了」,意思是這好東西,為甚麼不要啊?主要在山東青島地區的方言常用語。

  最後一個用法就是將此字打雙:「嫑嫑」,意指「難以招架」、「無法對付」,可以用在任何情況,如:「這個孩子頑皮得令人嫑嫑的」,就是一個頑皮不堪的孩子,令人難以招架。

 

不好:孬

  家有一女一子,當然是好,但在其頭上加上「不」字,就成為「孬」。

  「孬」(音:可以讀naau6 撈,或Bou2 保),有數個解釋。最常見是不好、壞的意思。《字彙.子部》:「孬,不好也。」如「孬運」,即遇著不幸運之事;「孬好」指好與壞;舊社會窮人吃的孬,穿的孬。《女仙外史》:「均屬孬官,自有公論。」

  第二個解釋是懦弱、無膽識的意思。如「孬種」,是廣東方言,有壞...

就是只要:嘦

   今日再談一個合體字——「嘦」,音:焦,意思真的那麼簡單,斬釘截鐵,就是「只要」。

   「嘦」其實是古體字,將「只」和「要」合體而成,發音上就是將只要、只要、只要,快速念十次,成為類似「焦」音。

   點餐時,可以跟店員直接「嘦炸醬嫑麵」,簡單、清晰,也容易明白。網絡上也有人喜歡用上這個字,如「嘦專心讀書」,「嫑只顧打機」,就是用「嘦」「嫑」二個字,給予年青人清晰的指示。

比呆更呆:槑

  槑(音:梅),梅的異體字,是一個方言,本意指呆苯,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說法。

  陝西人常說:槑倯(音:梅鬆)、槑得很、老槑等。山東方言也有此字,形容詞,意思接近不善言辭、無能,例如槑神,老槑,槑呲。在江蘇,這個字更通指智障患者、精神病患者,也有長輩用來嚇唬小孩子,說:老槑子來了。

  網絡文化盛行後,一些古字詞竟然成為網絡流行用語,只是意思完全變了樣。「槑」字就是其中之一。

 ...

窘窘窘:囧

  囧通冏,(音:炯),是近年流行於網絡文化的一個字,因其字外觀像人失意的表情:雙眉彎下,大口微微向下垂,狀甚窘迫委屈。因為這樣,這個字在網絡上就用來形容失意或窘迫的狀態,在網絡上甚為流行。不過,這其實是一個古字,意思還大有不同。

  囧,本義是透光通明的窗戶,跟「囪」都是「窗」的象形。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10:「黍于囧」,表示在囧地種黍。

  這個古字十分少用,直至2004至2005年間,受日本文化影響,台灣網絡開始流行表情符號,給囧字換上了新的形象。之後,香港及內地也開始流行起來。

  囧字本身像一個表情符號,當中的「八」...

「張中和」與「尊重我」

  隨着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外來語言常融入當地語言當中,出現「本地化」現象。   近年,不少香港人對普通話已達到「聽得懂、說得準」的程度,還有人將廣東話和普通話融合使用,甚至成為網絡潮語。

  在2022年流行的網絡潮語當中,便有「張中」及「張中和」的說法。

  這潮語表面上看起來像一個人名,其實意思就是「尊重我」,即是以港式口音,讀出普通話中「尊重我」的讀音。

  至於不被尊重在網絡潮語當中又有另一說法,就是「0尊」。0就是零,尊就是尊重,0尊的意思就是缺乏尊重或毫不尊重。

  除了張中和...

數罟不入洿池

  香港人好喜歡到離島遊玩,南丫島是當中熱門勝地之一。其中,很多人行的路線,就有從榕樹灣走到索罟灣了。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索罟灣的「罟」字,也是一個比較少冷僻的字呢?

  「罟」(音:古),是網的總稱,可以是捕魚或捕鳥的網。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七下.釋器》:「罔謂之罟。」疏證:「此罔魚及鳥獸之通名。」

  「罟」也可解作法網。《詩·小雅·小明》:「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罟」作為動詞的話,意思就有撈起的意思,如「我拿杓子將麵罟起來。」

  孟子有一句名句:「數...

油膩中年

  俗語有云「男人四十一枝花」,意思就是年屆四十的男人,正值中年處於事業的巔峰,成熟又有魅力,可稱得上為男人的黃金時期。然而,近年內地出現了一個俗語來形容中年男人,這就是「油膩中年」。

  「油膩中年」是近年流行的網絡用語,意思是一個中年男人多了些不招人喜歡的特質。這個潮語被廣泛使用,例如2017年就有名為《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的文章。

  油膩原本是形容含油過多,但在這篇文章中「油膩」的意思就是一些讓人看着討厭的特質,譬如油嘴滑舌、圓滑世故、生活邋遢、不注重身材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