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看全球應付氣候危機 實現減排或影響稻米生產

編輯︰黃皓頤

  現時全球都關注氣候變化、碳減排等問題。2021年11月10日,中國和美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格拉斯哥的會議上,達成了《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把過去長期議而不決,甚至中國和其他主要水稻生產國都拒絕簽署的關於甲烷排放內容條款,正式納入這個聯合宣言中。

溫鐵軍:中國南方和亞洲大部分國家 皆以稻米為主糧

2021年11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左)和美國總統氣候特使克里(右)碰頭及交換意見。其後,中美發表了《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承諾一同努力展開合作,應付氣候危機。(圖片來源:Getty)

  為什麼說長期以來議而不決?中國和主要的亞洲水稻生產國都一直拒絕加入這個協議?客觀地說,是因為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跟西方在食物消費方面,確實存在很大差異。

  我們講究吃米飯,尤其中國南方,過了黃河往南方的地區,基本上就是稻米生產區。在主糧中,稻米應該佔了絕大部分。同一道理,日本、韓國、台灣地區以至東南亞各國、南亞到印度,整個亞洲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是以稻米作為主要糧食。如果這些國家和地區把甲烷作為一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不斷地想實現減排,恐怕就會直接影響稻米生產。

  延伸閱讀: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合力保護人類共同地球家園

溫鐵軍:中科院竺可楨分析氣候變化 帶來農業文明形成盛世

1970年代,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曾經梳理研究,5,000年來中國氣候變遷的基本規律。他提出在傳統農業社會,每當氣候暖化,農業文明便會向西向北拓展。(網上圖片)

  70年代,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提出的研究結果「竺可楨假說」,指出在傳統的農業社會,每當氣候變化,都意味着農業社會向西向北的拓展,游牧部落向西向北撤退。氣候暖化帶來農業文明的拓展,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所謂盛世。

  中國的漢唐盛世,漢代和唐代都是延續了幾百年,這些能夠延續幾百年的朝代,國土疆域面積都比較大,很大程度上是氣候暖化帶來農耕向北推移的客觀結果。

  延伸閱讀:袁隆平團隊研發雜交水稻 雙季畝產逾1600公斤創新高

  很多學者們把這個歷史變化,歸結到某個皇帝好還是不好,甚至將某個皇帝的問題聯繫到哪個妃子不好,或者皇帝生病等類似的歷史描述。當然,我們不能說這些不是學問,但總不及中科院副院長竺可楨院士所作的、跟氣候變遷直接相關的分析,顯得更為可信。(三之一)

  (轉載自《溫言鐵語》,標題和內文經編輯整理)

溫鐵軍:提防金融資本危機加劇稻米金融化

溫鐵軍:碳減排引伸碳匯交易 中國農業要趨利避害

溫鐵軍:防範金融危機 人民幣國際化不宜操之過急

溫鐵軍:美國金融急擴隨時內爆 中國面臨工農金融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