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 貧亦樂 不知足者 富亦憂

  「知足者,貧亦樂,不知足者,富亦憂」這話源自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禍莫大於不知足。」當人不知足的時候,就會出現不少禍害,講的是知足常樂的道理。

  相信大家也聽過「半杯水」的故事。當人口渴的時候,看見半杯水,有的人會滿心歡喜,因為在最需要的時候有半杯水出現,可以解渴。然而,卻有一些人見到半杯水而感到不開心,因為眼前只得小小的半杯水,不足以解渴,更牽連出不滿足和不安的情緒。

  這就是心態問題,有正面、樂觀的心境,當遇上任何問題,便能以一個正面的態度去面對,甚至解決,所以「知足者,貧亦樂」。相反,心態消極,充滿負面思想,當遇上問題時,便有可能鑽進牛角尖,越向死胡同走進去,這就是「不知足者,富亦憂」的演繹。

  要「樂」或是要「憂」,就視乎自己的心態,取決於「知足」或「不知足」罷了!

臭罌出臭草

   「臭罌出臭草」指怎樣的土壤,就會長出怎樣的東西,「臭罌」當然長出「臭草」,比喻物以類聚,不好的環境自然孕育出不好的東西出來。

  例如那個男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好,父親是個癮君子,又愛杯中物,經常打罵家人,母親已遠走他方,所謂「臭罌出臭草」,男孩又怎能好好地成長呢?

  罌,古人用來盛水、酒的器皿。所謂「砂煲罌罉」指的是平底瓦鍋和瓶瓶罐罐,但一般都用來指廚房中的鍋碗瓢盆,成為炊具的總稱。

  臭草,在古藥典記錄中,是一種有強烈的刺...

世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周星馳演活了數百多年前生活於明代的唐伯虎,用他那搞笑的腔調念道:「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星爺特有的腔調,加上精湛的演技,令大家對此二句詩琅琅上口、深入民心。唐伯虎本生在顯赫世家,但最後卻詐癲扮傻,浪蕩度日。為何如此有識之士淪落至此?

  唐伯虎原名唐寅,生在蘇州府,先祖之前的家世非常輝煌,但是到了唐伯虎父輩,家族開始衰落。其父努力栽培唐伯虎,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再振興家族。唐伯虎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學業上名列前茅,後來參加考試,一路過關斬將,考取蘇州府第一,鄉試又是第一。

  然而好景不常,唐伯虎在中進士之後,卻因為被牽扯到科舉舞弊...

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

  「屠狗輩」指以殺狗賣肉為生的人,「屠狗」泛指卑賤職業。講義氣的,多半是一些從事卑賤職業的下層民眾。而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卻往往對朋友做出負心的事。此語乃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

  句子典故是這樣的:明朝時期,桂林皇親宗室驕橫跋扈,喜歡養鬥犬。一天皇親奴才放出一隻鬥犬,在路上任意咬人,並撲到一名秀才身上,秀才幾乎喪命之際,一名屠夫衝出來,手起刀落,剁了狗頭,救了秀才。皇親不服氣,將屠夫送到官府,要求填(狗)命。

  此對聯的作者曹學佺,為官耿直不阿,審理此案時,判屠夫無罪,更...

上屋搬下屋 唔見一籮穀

  「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穀」這話據說是來自廣東客家的俗語,原句不止「唔見一籮榖」,是「少了三籮穀」。意思是即使只是由上屋搬到下屋,沒有出門,榖子也會少了一些,提醒人們盡量不要搬家,搬家時難免有損壞或丟失東西。

  故事是這樣的:一位愛書若狂的老爺,由東家搬到西家後不久,發現有些書本不見了。他跟夫人談及此事,夫人回話:搬家的時候好像放了很多東西進去,但一個月後當想找回要用的東西,就發現有些首飾不見了,家具也少了,用起來很不順手。

  夫人更說即使像隔壁張夫人,只是從對面搬到他們屋子旁邊,只是一眨眼的時間,穀子...

相關標籤

知而好問 然後能才

  大學問家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對怎樣成才,有一段傳頌千古的見解:「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情性,然後能修;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其中,「知而好問,然後能才」意思就是指天資聰敏而又肯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就可以成為有用之才了。

  春秋時代,孔子被尊為「聖人」,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然而,他不只教人,自己也會虛心向別人請教。

  有一次,他到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一進祖廟,他覺得每樣事情都很新奇,不時向人問這問那。這個時候有...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

有志方有智 有智方有志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曾經寫過一首詩來勸告兒子。詩其中兩句是:「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這兩句話看似相似,實際大有不同,有「志」先還是有「智」先,是湯顯祖想向兒子說明的道理。

  他想說:只有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才能勤奮學習,變得聰明。只有明白事理,才能樹立起遠大的志向。

  立志有多重要?國家首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有一個立志的故事。

  他在潘陽東關模範高等學堂讀小學的時候,一天,魏校長問同學:「讀書為了甚麼?」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想發財,有說想為自己找出路。

  當校長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