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剛看伊斯蘭文化中心——喀什的30年現代化

編輯︰黃皓頤

  喀什(喀什噶爾)在漢代是疏勒國,張騫和班超都到過這裏;唐時疏勒為安西四鎮之一,是絲綢之路南、中、 北三道的總匯,名副其實的絲路明珠。喀什的早期居民是斯基泰人,它的文化則兼有波斯、印度和中國風格。從喀喇汗王朝開始,喀什1,000年來都是新疆的伊斯蘭文化中心。

喀什帖木兒帝國人才鼎盛

新疆喀什噶爾老城是中國唯一以伊斯蘭文化為特色的城市街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1世紀,喀什出了兩位著名的作家:一位是用回鶻文著作《福樂智慧》的哈吉甫;另一位是用阿拉伯文撰寫《突厥語大詞典》的喀什噶裡。

  14世紀,察合台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新疆屬於東察合台汗國;天山以西屬於西察合台汗國。之後,西察合台汗國的大權被突厥化的蒙古巴魯剌思部軍人帖木兒篡奪;他以埃米爾(大將軍)的名義東征西討,建立了據有整個中亞和大半西亞的帝國。

  帖木兒的兒子沙魯赫自己稱汗,之後傳過九個汗王。帖木兒帝國人才輩出,文化鼎盛。15至16世紀之交,他們一面以波斯文為宮廷文字,一面開始使用「察合台文」,即是以阿拉伯字母書寫含有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借詞以及某些語法的中亞突厥語。後來「察合台文」成為17至19世紀烏茲別克人的文字。

  延伸閱讀:張信剛和田初嘗缸子肉 見證新舊文化

  喀什距帖木兒帝國(以及替代它的烏茲別克喜班尼王朝)的費爾幹納地區只一山之隔,因此在文字上和宗教上受到它們的影響。很自然地,「察合台文」成為葉爾羌汗國的文字以及近代維吾爾文的濫觴;起於帖木兒時代的納格什班迪耶也成為新疆最重要的蘇菲教團。

  血緣上融合了吐火羅、斯基泰、羌、漢、粟特、吐蕃、葛邏祿突厥、回鶻、蒙古等族裔,使用 回鶻(維吾爾)語文,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民族在葉爾羌汗國時期(15-17世紀)正式形成。文化上,在喀什出現了以維吾爾文創作的文學和表演藝術——十二木卡姆。宗教上,各個蘇菲教團成為維吾爾群眾信仰的焦點。蘇菲教長(和卓/霍加)集團與地方貴族(別克)集團形成了維吾爾社會的上層網路。地方派系的利益分歧又導致和卓集團分為以葉爾羌(莎車)為大本營的黑山派和以喀什噶爾(喀什)為大本營的白山派;兩派都能上達王侯,下通信眾,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資源。

  此外,與歷史上許多社會一樣,上層集團的利害關係經常以宗教的差異表現出來或掩蓋起來。

  近代以來(18至20世紀),喀什一方面是中國在南疆最重要的城市;另一方面它又受到在中亞激烈角逐的英國和俄羅斯的覬覦。19世紀中葉,費爾幹納的浩罕汗國對喀什和南疆各地有很大的影響;出生於費爾幹納的軍人及教士阿古柏入侵新疆後自己稱汗,以伊斯蘭教法統治南疆十多年,也佔領過吐魯番等地。他親英遠俄,還曾對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表示效忠並受其冊封。最終,效忠清朝的左宗棠出兵新疆,阿古柏在吐魯番戰敗,猝死於焉耆;新疆局勢由此改觀。

喀什由封閉變身時尚新都市

近年間,新疆喀什由一個寧靜、與外界幾乎隔絕的落後地方,變成了具有很多現代建築物,居民的衣着打扮都變得入時的現代都市。(圖片來源:Getty)

  新疆1884年建省(維吾爾族自治區)後,政治中心移到烏魯木齊。此後,一個相對寧靜的,與外界幾乎隔絕,但又因此落後的喀什延續到1987年我第一次去旅遊。

  2016年後,喀什變成了一個具有現代街道、現代建築和許多衣著入時的市民的新都市。喀什老城區,艾提尕爾清真寺、阿派克霍加家族的陵墓(香妃祠)都成了旅遊熱點,給這顆帶有中世紀風味的絲路明珠平添幾分璀璨。

  在賣樂器的地攤上,我以不高明的議價能力買了一把都塔爾(長頸二弦的彈撥樂器)。後來有維吾爾族琴師告訴我,這把都塔爾的賣相和音色都很好,當初我付的價錢很值。

  延伸閱讀:張信剛教授分享:文明的激盪─—歷史觀點與未來展望

在新疆喀什的街頭,隨處可以見到不少戴着頭巾和蒙面罩的維吾爾穆斯林婦女。(圖片來源:Getty)

  在喀什附近的英吉沙,我們在餐館裏看到兩位穿黑長袍的蒙面女士吃飯。 她們的黑面罩只在眼睛部位留下一條縫,吃東西的時候要掀開面罩的底部,從面罩後面用羹匙把食物從下往上送到嘴裏。這樣的吃飯方法雖然表現了宗教虔誠,但是對生活實在太不方便了。

  30年來,喀什的城市現代化了,但是戴頭巾和蒙面罩的婦女卻增加了。 在喀什和中國以外的世界,這樣的裝束近30年也增多了。依我看 ,許多穆斯林的保守和 復古傾向與外教人對穆斯林的歧視是相互助長的。我誠心希望,作為南疆宗教和文化中心,喀什能夠免於這兩種傾向。(八之六)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張信剛《文明的地圖》,標題及分段經編輯整理)

張信剛難忘阿勒泰圖瓦人的神奇樂器演奏

張信剛:伊寧霍爾果斯受惠「一帶一路」

張信剛和田初嘗缸子肉 見證新舊文化 

張信剛雕像下聽琵琶曲 佛教藝術勝地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