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蟷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一句古代有名的成語,旨在向人們發出警惕:只顧眼前的利益,忽視了背後看不見的危險,瞻前而不顧後,結果可以很嚴重。

   有時候我們會形容只顧搶掠的劫匪,被守候多時的警方一網成擒,正應驗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

   成語的典故出自《莊子‧山木篇》,莊子在雕陵的栗林間遊憩時,看見一隻巨鳥,撞到莊子的額頭,並飛進樹林裏,停在樹枝上。莊子覺得奇怪,於是拿起彈弓跟隨在後。

   莊子往樹叢裏望,發現有隻蟬躲在樹蔭裏,因為太舒適而鬆懈下來,完全不知道身後有隻螳螂,用樹葉遮蔽,正撲向前抓牠。那隻螳螂抓到蟬後,同樣也沒警覺到身後有隻大鳥,正伸着脖子啄牠。

   這句成語就是用來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的危險。 

 

一失足成千古恨

  曾經有古裝電影的蹺段是:風流倜儻的「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竟然考試作弊,更自形慚愧指「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這並非新構思的電影橋段,而是唐伯虎真實的經歷。

  原來唐伯虎曾赴京應考,途中與富家子弟徐經結為好友。徐經同樣赴京試,他賄賂了主考官並取得試題後,也把試題告知唐伯虎。批卷時,其他考官發現徐經和唐伯虎的作答特別出色﹐追查後揭發賄賂一事。唐伯虎被押入牢中﹐其後他慨歎說「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感無地自容,虛渡半生。

  後來,清魏子安改為「一...

一不做 二不休

  「一不做,二不休」你會想到甚麼?搶劫案、殺人犯?

  「一不做,二不休」本意強調做事的決心和堅持,不開始便算,既然已經開始便不要放棄,直至完成方休。這是沿自將軍張光晟被行刑前的一句說話。

  唐代末年,唐德宗因叛軍兵變而逃離皇宮,叛軍擁立太尉朱酢為帝,朝中大將張光晟亦變節。未幾,朱酢失勢,張光晟眼見大勢已去,決定率領殘部投降。唐軍將領李光晟答應奏告唐...

秀才遇着兵

  秀才是讀書人,兵可歸類為粗人,飽學之士遇上不講道理的粗人,當然是有「道理」也不能說個明白,所以就有了「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這個歇後語。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主要考核制度。讀書人要經過多次考試才能高中狀元。第一次考試叫童子試、第二次考試叫院試、第三次考試叫鄉試、第四次考試叫會試⋯⋯通過院試、即第二次考試的人都被稱為「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而進入士大夫階層,則屬有識之士。

  相反,古語有云:好男不當兵,在古代,有人認為老粗、...

水浸缸瓦鋪 盤滿缽滿

  每逢過農曆新年,大家都喜歡說一些好意頭的話,生意人最喜歡聽的話之一,便是生意興隆,賺錢賺到盤滿缽滿,原來「盤滿缽滿」是廣東歇後語,其上一句就是「水浸缸瓦鋪」。

  在香港,缸瓦鋪大都開在街市或街道旁,但隨着大型百貨店,尤其日式百貨店的興起,現在缸瓦鋪已越來越少了。

  缸瓦鋪跟百貨店不同之處,是缸瓦鋪貨架上所賣的貨品較凌亂,有些沙煲瓦或盤盤缽缽會放在地上,甚至店鋪外圍,這除了因為香港租金昂貴,老闆地盡其用之外,亦可達致吸引途人觀看及購買之效。

  晚上關店時,...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君子用世 隨大隨小」下一句是?

  我們形容做人要盡力、負責任,在古代便有一句名言:「君子用世,隨大隨小,皆全力赴之」。

  君子用世,就是為世所用的意思。在世做事,要的是積極投入的態度,無論做大事也好,小事也好,都要竭盡全力,做到最好。這就是君子應有的態度。

  原句出自魏源的《默觚 · 治篇》,而這位魏源是何人呢?

  魏源 (1794-1857),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他天才...

范仲淹燒蚊帳

  節儉是中國傳統美德,在司馬光《資治通鑑 · 梁紀》就有一句名言:「儉約,所以彰其美也。」就是指勤儉節約,可以彰顯一個人的美德的意思。

  北宋名臣范仲淹本是以節儉聞名的,他曾對兒子說過:「我最不願意的,是看着兒女安享父官的富貴俸祿。」

  當年,第二位兒子純仁結婚時,曾請匠人以高貴的綺羅製作蚊帳。范仲淹知道後十分生氣,對兒子訓斥一番:「吾家素清儉,安得亂我家法」,並警告說:「如將羅帳拿來家中,『當火於庭』。」兒子聽後慚愧不已,遂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