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中國傳統經常是導人向善,但很多人卻往往因為事情太小而不願意去做,「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意思是不要因微不足道的事而不行善,亦不要以為只是小小的壞事而放膽去做。

  此話最早見於《三國志·蜀書》,講的是劉備在討伐東吳失敗之後,兵敗白帝城,在臨終前跟兒子劉禪說的一番話,原句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後來,宋朝的朱熹將二句話前後調動,放進了《朱子家訓》內。

  什麼是「善小」呢?可以是一些具體的善事如捐款或義務工作,也可以是很細微的舉動,如一個微笑、一句早晨、一個禮讓的動作等,這些都要通過日積月累,不嫌微小而不去做。點點滴滴進行的「小善」,不單可令自己充滿正能量,更可能影響身邊的人。

  相反,「惡小」又是什麼呢?可能是小小不好的想法甚至邪念,但當人一旦有這些不好的念頭,就很容易想歪,惡行就逐小逐小的積累或浮現,即使小小的惡性,例如亂拋垃圾等,如果人人都抱住這個只是「惡小」的念頭,最終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以貌取人 失之子羽

  大家都聽過「以貌取人」是不對的,就是說人不應太過膚淺,只以外貌取人,是不恰當的,但原來「以貌取人」竟然孔子有關?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相傳孔子有3,000個弟子,真正通達事理者,有72個,而其中兩個弟子的經歷,卻串連成為「以貌取人」這個故事。

  孔子其中一個弟子宰予很會說話,能言善辯,深得孔子喜歡,但未幾,宰予懶惰的真性情開始表露出來,孔子更以「朽木不可雕」...

人靠衣裝 佛靠金裝

  現代人往往先看人外表,原來在古代也是一樣。「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指的是人要靠外表,靠衣飾裝扮,而佛像的光彩也要靠塗金。所謂「先敬羅衣後敬人」,外表是給他人的第一個印象,所以「人靠衣裝」不難理解,但為甚麼佛像也要塗金、也要靠外表呢?

  先談典故。沈自晉《望湖亭記》第十出:「雖然如此,佛靠金裝,人靠衣裝,打扮也是很要緊的。」《醒世恆言》卷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常言道:『佛是金裝,人是衣裝,世人眼孔淺的多,只有皮相,沒有骨相。』」

  再談「佛靠金裝」。事實上,佛像用金塑造,是告誡世人,修佛如冶煉純金,浴火重生,爐火純青,全無雜質...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句說話曾經在80、90年代非常流行,但卻不是很多人聽過後面的一句: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表達思念之情的詩句,原來去到今天已經有不再一樣的意思。

  這二句話出自唐·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詩中首二句,表達了詩人對已離世妻子思念之情。現代人引申為當有些人愈見多識廣時,就不會像其他人一般的孤陋寡聞、隨波逐流。

  「滄海」出自於《孟子·盡心》「觀於海者難為水」。至於詩中的「滄海」,指的是波濤洶湧的大海,當你見過真正的大海,對於其他「水」都不屑一顧...

襄王有夢 神女無心

  現代社會經常講男追女或者女追男,當男生有意追求女生卻遭拒絕時,我們會以「襄王有夢,神女無心」來形容;當情況相反,即女生有意,但男生無情時,就說成「神女有心,襄王無夢」。但其實如果從詞語的典故由來而言,其實只有前者。

  神女這個詞大家都聽過,但原來神女是指巫山神女。她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相傳為上古炎帝的女兒,未嫁而死,結果葬於巫山之陽,因此就有巫山神女的說法。而據傳說,神女曾經與楚國的楚懷王有一段情。

  而懷王之子楚襄王,亦聽聞神女貌若天仙,欲予以追求。宋玉在《神女賦》中花了大量筆墨來讚頌神女「上古既無,世所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