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碳中和」的踐行者

編輯︰郭曉陽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碳達峰」、「碳中和」成為能源類提案匯總的高頻熱詞。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等莊嚴的目標承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2021年重點任務之一;「十四五」規劃也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列入其中。

中國對環保貢獻大 努力達至碳中和

  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後經歷平台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標誌着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鈎,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和峰值。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一般指一年)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

  這些年,中國在「綠色」、「低碳」方面不斷努力。比如已在今年3月1日實施的長江保護法,既是為了保護長江,也是為了綠色發展。沿江省市瞄準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自覺推動綠色迴圈低碳發展。黃金水道不斷釋放綠色效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潮流壯闊澎湃。

中國在實踐碳中和上,從幼兒教育入手,希望將保護環境的觀念從小做起。(圖片來源:Getty)

  延伸閱讀中國5年增綠化46萬平方公里 減碳排放作用被低估

  更好實現「碳中和」,植樹造林必不可少。

  海南三沙,幾代人數十年持之以恆「漂洋過海來種樹」,讓島礁的沙石荒地生機勃勃;河北塞罕壩人將荒山沙地變成綠水青山,創造了令世界為之驚歎的奇迹,用了不起的變化成就了「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在荒山荒漠處,在很多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無數人早已在默默努力,為美麗中國奉獻出自己的一點一滴。

植樹造林治荒漠 中國在碳中和下苦功

  今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第43個植樹節。以植樹節為契機,在更廣的範圍內宣導生態文明理念,宣揚生態環保意識,將「植樹」和「綠色」重新定義。

  我們一年又一年的義務植樹,好比春風和雨露,讓綠色「理念」和「意識」生根發芽,更是為「碳中和」貢獻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樹木紮根生長,也像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只有讓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根須深深地向下紮在祖國大地上,高品質發展的新芽才能向上不斷延展,綠色低碳發展才能開花結果。

落實碳中和,不但需要從大處入手,例如減少使用污染能源等,其實一般民眾可以做的,例如多用單車代步等,都是能有效推動碳中和的方法。(圖片來源:Getty)

  2019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降低48.1%,提前實現了2015年提出的碳排放強度下降40%—45%的目標。在傳統能源「減煤」、「脫碳」的過程中,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正強勢突起。在之前的脫貧攻堅戰中,我國推行多種形式的光伏與農業融合發展模式,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建成了成千上萬座遍佈貧困農村地區的「陽光銀行」,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提升。

  大到企業轉型,小到開展光碟行動、推廣節能家電、資源回收、減少一次性餐具……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將推動全社會形成更綠色、更環保的新風尚。

愈來愈多人關注減排環保,除了身體力行,更會透過不同方法向身邊人傳遞碳中和的想法和行動,希望用行動影響其他人。(圖片來源:Getty)

  延伸閱讀:愚公移走垃圾山 57歲牧民投身中國環保30年

  從2021年到2060,40年要幹成「碳中和」這件大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持續時間長,目標任務重,需要一年一年的推進。當此之際,更需要每年都有一個目標來實現,把小目標匯成大目標,才能有最後的「奇跡」。

  這件長期要幹的「大事」 、「惠民事」,更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高碳」上做減法,在「低碳」上做加法,中國的「碳中和」一定能完成任務,美麗中國定會愈來愈美。

  (轉載自11/03/2021中國青年網)

北京冬奧|辦好冬奧會 向世界交出滿意答卷

「交通強國」應當從文明乘車做起

建黨百年|執信仰之筆書寫榮光

扶貧減貧凸顯「中國智慧」和「中國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