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瑋窮小子 美國發憤苦讀成材

編輯︰黃皓頤

  雖然畢業於人們一致認為水平很高的培正中學,唸過幾本字大圖多的洋文書,但是一句完整的英語都講不出口。中文會考成績再好,也進不了培養英式紳士淑女的香港大學:當年絕無僅有的那所大學。 父母親既不了解政治,又害怕再見炮火,就為我胡亂找了一個連學費帶寄宿的獎學金,買了船票,把17歲的兒子送去一個美國南方的小鎮。

憑獎學金赴美小鎮升學 吳家瑋1年成為雙學士

  父親唸的是美制的清華大學,被保送到美國去的是聞名的伊利諾大學,之後又在賓州大學唸了碩士學位才回國。那個時代留學生少,大部分是國家派遣或保送的,進的都是一流學校。 因此父親無從知道美國大學並不全屬一流。

  我去的是一個地區偏僻的小學校。 為了添點國際色彩,每年向外國學生頒授一、兩個獎學金。我家窮,付不起學費和生活費,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去了肯德基州的喬治鎮。

吳家瑋於培正中學畢業照,與林子豐校長和父執關伯伯(右)合影。(圖片來源:《同創香港科技大學——初創時期的故事和人物誌》)

   全鎮三千人口,務農為生;對富有的美國人來說,不能不算窮鄉僻壤。可是窮鄉僻壤也有它的好處:人性忠厚、慣於互助、生活費用低廉。 對不會講英文的外國學生來說,還有一個好處:周圍沒人跟你說中文,要吃上飯就得快學英語。

延伸閱讀:生於中國 長於香港 我和兩地的淵源

  喬治鎮學院只有800學生和幾十位教職員,一般老師都沒有博士學位。 沒設我想讀的工科。 以相近的理科來說,數、理、化每系只有一位老師。內行人一看就明:這間學院與世界級學府來比,學術水平相差懸殊。水平不高也有它的好處:要求不多,學分易拿。憑在培正中學唸的課程,這兒是​考一門,那兒考一門,短短一年後,就算畢了業。還算是物理和數學雙學科的頂優學士。

  拿到學位,就想進修;四處申請。享有盛名的(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糊里糊塗收了我這個18歲的「小天才」為研究生兼助教;我也誤以為自己多多少少有些被人發現了的天才。直到開學第二天(第一天沒事),輪到我這個助教「指導」本科一年級學生做物理實驗時,才發現普普通通的大一學生,懂得比我要多! 頓時打落在地,甜夢變了惡寐。

吳家瑋18歲時在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深造做研究生兼助教,1966年取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圖片來源:Getty)

知恥近乎勇 吳家瑋半工讀考獲物理學博士學位

  長話短說,博士生資格試考得一敗塗地。在聖路易市一住十年,讀得萬分辛苦。 詳細過程不說也罷。其間陸陸續續還全職、兼職在孟山都化學公司打過五年工。 職位號稱「應用數學師」,其實就是早期的電子計算機程序寫作員。打工期間,發憤自學,補唸了本科課程。 居然第二次博士生資格試考得頂好,跟上了一位學問卓越、人品超眾的著名物理學家Eugene Feenberg。1966年初,獲得了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

延伸閱讀: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說起來,這番經歷讓我比較容易認同被文革耽誤了學業、繼而發憤自學者。當然,這種比較很不公平:生活在物質經濟發達的美國,我的「掙扎」相對來說實在算不了甚麼;有權認同的只是精神。

  摘自吳家瑋《同創香港科技大學——初創時期的故事和人物誌》

生於中國 長於香港 我與兩地的淵源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