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鵝毛 物輕情義重

  我們送禮物給別人時,着重的是心意,而非禮物的價值時,會以「千里送鵝毛,物輕情義重」來形容。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其實要追溯到唐朝。

   據明代文學家徐謂所著的《路史》記載,唐朝貞觀盛世,雲南境內西南回紇國是唐朝的藩國。回紇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珍奇異品去參見唐王,當中包括一隻罕見的白天鵝。在路途上,緬伯高無意地打開了籠子,白天鵝飛走了,只剩下幾根羽毛。緬伯高一下子不知怎樣「交差」,哭了起來。

  最終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寫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遠遙。沔陽湖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收到這份禮物,也聽了緬伯高的解釋,並沒有怪罪緬伯高,反而回贈很多禮物給回紇國。

   自此,大家便用上「千里送鵝毛」這句話,來比喻禮物雖微小,但當中包含了很多的情誼和心意。

泥菩薩過江 自身難保

  當你自己的工作已忙得透不過氣之際,同事卻叫你幫忙分擔他的一些工作,你可能回應道:「泥菩薩過江,我自身難保啊!」意思是自己已無暇顧及自己的工作,又怎能幫助別人呢?

  這句話出自1948年長篇小說作家丁玲所寫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哥哥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送回去也好。」這本長篇小說對這句話着墨不多。

  然而,可以想像的是,泥塑所做泥菩薩要渡江,被浸在水裏會被浸壞或浸散。

  泥菩薩連自己都保護不到,又怎能保佑他人呢,還是先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吧!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是中國既重要卻紛亂的時代,最終魏國勝出,西晉成立,但皇位卻由大臣司馬氏(司馬炎)所掌握,而非曹操的後裔。當中「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便是指司馬氏奪權的野心十分明顯,連路人也知道。

   三國末期,司馬懿殺了輔政大臣曹爽,掌握了魏國實權。在他死了之後,兒子司馬師掌權,廢了魏少帝曹芳,改立曹髦,同時也殺了不少大臣。司馬師早死,他弟弟司馬昭做了大將軍,更專橫跋扈,內外勾結,對日漸長大的曹髦越來越有戒心,正設法廢掉他。

   曹髦也非善男信女,有天召來三名親信,欲討伐司馬昭,並憤慨地說...

一物治一物 糯米治木蝨

  「一物治一物,糯米治木蝨」這句話來自中國南方一個流傳的故事。

  話說從前有一個好食懶飛的媳婦,趁婆婆外出便在房間裏偷吃糯米餅,吃得津津有味之際,婆婆突然折返,於是媳婦便急急忙忙將糯米餅放在床下,婆婆見她鬼鬼祟祟,查看下發現她把糯米餅放在床下,媳婦辯解說,木床有很多蝨蟲,根據娘家的偏方,糯米能夠治木蝨的,於是將糯米餅置在床下。婆婆因此也沒怪責她。

   其實糯米...

士別三日 刮目相看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裏所指的「士」,乃指三國時代東吳的一代名將呂蒙,說的是他經過一番努力後,已經今非昔比,因此大家應當以全新目光看待他。

  據《三國誌.吳志.呂蒙傳》記載,呂蒙是東吳孫權手下的大將之一,由於年輕時所受教育不多,被大家認為只是武夫一名,也被戲稱為「吳下阿蒙」。

  後來孫權建議呂蒙應多讀書,令自己進步。呂蒙起初借事忙推搪,孫權耐心地勸說,着他多看一些書籍,了解歷史,增加見識。孫權又指自己及曹操等人也很忙,但也經常手不釋卷...

相關標籤

知而好問 然後能才

  大學問家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對怎樣成才,有一段傳頌千古的見解:「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情性,然後能修;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其中,「知而好問,然後能才」意思就是指天資聰敏而又肯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就可以成為有用之才了。

  春秋時代,孔子被尊為「聖人」,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然而,他不只教人,自己也會虛心向別人請教。

  有一次,他到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一進祖廟,他覺得每樣事情都很新奇,不時向人問這問那。這個時候有...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時油是一種貴價的生活用品,因為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

有志方有智 有智方有志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曾經寫過一首詩來勸告兒子。詩其中兩句是:「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這兩句話看似相似,實際大有不同,有「志」先還是有「智」先,是湯顯祖想向兒子說明的道理。

  他想說:只有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才能勤奮學習,變得聰明。只有明白事理,才能樹立起遠大的志向。

  立志有多重要?國家首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有一個立志的故事。

  他在潘陽東關模範高等學堂讀小學的時候,一天,魏校長問同學:「讀書為了甚麼?」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想發財,有說想為自己找出路。

  當校長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