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中國 長於香港 我與兩地的淵源

編輯︰郭曉陽

  我原來是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 願意回香港工作和生活並不奇怪。

  創校(香港科技大學)初期,來港建立院系的資深同事們,大部份生長在台灣。他們早年去美國留學,繼而在美國定居,成了家,養了孩子,建立了事業和地位。五十左右的年紀,置身學術專業高峰,踏上了人生的收穫期,入息優裕穩定、生活豐富多彩。

  正當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知識份子各找門路趕着向外跑的時候,這夥大教授們好好的日子不過,拔起根來、拖男帶女跑來一個陌生地方,為的是啥?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由得不先從自己說起。 雖然我沒有生長在台灣,但是我的家庭背景和基礎教育,與這些資深同事們有不少相像之處。 或許各位能夠從我的個人經歷裏捉摸到他們的心情。

  這一說,也許會說很久。 請原諒我細述三十多年的心路歷程。

遇抗戰內戰 輾轉多地紮根香港

  我生在砲聲隆隆的上海。 父親是清華大學保送留美的畢業生,學的是鐵路管理和會計。 留學5年後回國,就職於當年國民政府的「鐵道部」。早期出國的留學生不多,別人都升得挺快;他不懂得做官,幹了好幾年,還是個低層幹部。 抗日戰爭打響,我軍勢弱,節節敗退。 眼看同事們飛的飛了,走的走了;留到最後一刻,燒毀機密文件,好像總是他的任務。 從南京逃出來,幾乎沒趕上最後一班火車。

舉家來到香港的時候,市面也是百業蕭條,因此一度前往台灣投靠親戚,但其後又再回到香港定居。(圖片來源:Getty)

  就在這種情況下,我在出生3個月後,被從南京逃出來的父親,和從上海隨着逃難的母親,帶到了香港。

  4年後,香港終於淪陷。 父親級別太低,輪不到跟國民政府撤退去重慶。 當然,任何一個有良知血性的人都不會替偽政府工作。 於是父親失業。 千辛萬苦,輾轉半載,把一家老小帶回上海;進入私人銀行,從此依靠留學年代學到的會計本事,養家糊口。

  外禍方休,內戰又起。 經濟全面崩潰前夕,國民政府逼使人民把一切非紙幣的積蓄兌換成貶值速度以小時計的「金圓券」。 聽話的爸爸,畢生積蓄化成灰燼,一家生活又沒了著落。 於是,剛在上海唸完小學的我,跟着父母趕去台北投靠親戚。

  台灣很亂,親戚自顧不暇,父親又找不到工作。不足一年,再次回香港謀生;我就在香港唸了中學。

  摘自吳家瑋《同創香港科技大學—初創時期的故事和人物誌》

吳家瑋窮小子 美國發憤苦讀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