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奶=小三?

  「二奶」和「小三」都是指介入已婚男士的第三者,亦即情婦。以往不少已婚港男往內地工作,搭上第三者並包養,被稱為「包二奶」。所以,有人指「二奶」乃港人的稱呼,內地則多稱為「小三」。

   80、90年代中港兩地經濟騰飛,內地不少企業,都需要香港人北上工作,不少已婚港男長期處於內地工作,搭上「第三者」並保養起來,「包二奶」之名便應運而生,東莞及深圳更曾出現「二奶村」。「二奶」對已婚男不一定有深厚感情,但卻在對該男士的財政上有一定需求。

   「小三」這用語近年在內地興起,甚至有「小四」、「小五」之說,也是指介入已婚男性的第三者。相對「二奶」,「小三」一般都認為對已婚男的情感要求更高,有「愛」的成分,財政上的要求沒那麼高。因此有人說「小三」不是「包」來的,而是男性主動去「找小三」。

  隨着兩地交往頻密,這個名稱分野已漸趨模糊了。無論是「二奶」或「小三」,都不是「阿一」,也就都是次要的意思。名字如何不同,數字帶來的語意規則是不會改變的。

相關標籤

冷僻字系列|囧

  囧通冏(音:炯),是近年流行於網絡的一個字,因其字型好像一個人失意時雙眉彎下的表情,所以在網絡上就被用來形容失意或窘迫的狀態。不過,這其實是一個古字,意思還大有不同。

  囧,本義是透光通明的窗戶,跟「囪」一樣都是「窗」的象形字。甲骨文中又用作地名,古書中的「黍于囧」表示在囧地種黍。

  這個古字十分少用,直至21世紀,網絡上開始流行表情符號,這個字也被網民當做表情符號來用。

  囧字的「八」像一對委屈的八字眉模樣,「口」像驚訝、窘迫時張開嘴的表情。普通話的囧與窘同音...

冷僻字系列|槑

  槑(音:梅),是「梅」的異體字。《康熙字典》記載,「槑,古文梅字」。槑在方言裏也有「呆笨」的意思,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說法。

  陝西人常說:槑倯(音:梅鬆)、槑得很、老槑等。山東方言也有此字,形容詞,意思接近不善言辭、無能,例如槑神,老槑,槑呲。在江蘇,這個字更通指智障患者、精神病患者,也有長輩用來嚇唬小孩子,說:老槑子來了。

  網絡文化盛行後,一些古字詞竟然成為網絡流行用語,只是意思完全變了樣。「槑」字就是其中之一。

 ...

冷僻字系列|嫑

  這個字看上去很有趣,是「不」和「要」的合體字,意思也就是「不要」。現在演變成為一個網絡文化用字。

  「嫑」是一個方言,收錄於《康熙字典》中。閩南語俗語中,「尚罵嫑聽,尚打嫑驚」。意思是經常罵一個人,他就不會聽你的話,經常打一個人,他就不會怕你了。陝西內蒙古一帶也類似的用法。

  這字在方言中也有傻的意思。如「你嫑啊!」

  另一個用法是雙否定,「別嫑了」,意思是這好東西,為甚麼不要啊?主要在山東青...

絕絕子

  「絕絕子」是一個網絡用語,可以用於讚美,表示好極了;也可以用於嘲諷,表示差極了。「子」字等同「了」。

   「絕絕子」這用語首先在內地網絡討論區出現。2020年,在一網絡電視節目中,有粉絲用「絕絕子」為選手加油,大讚選手表現,意思就等同「太好了」、「太絕了」。此用語便漸漸為人所用,例如:「他的鋼琴表演真是絕絕子,令觀眾拍案叫絕。」

   「絕絕子」也可以有相反的意思,表示「差極了」。例如:「他的跳舞表...

人血饅頭

  「人血饅頭」是近年興起的網絡用語,意指有人借別人上位獲利,代價卻由對方承擔,因此責罵別人「吃人血饅頭」。

  人血饅頭本意是指人血浸泡過的饅頭。古時民間迷信,認為人血可以醫治肺癆(肺結核病)。這方法有說出自唐·陳藏器所編《本草拾遺》一書;清·袁枚《子不語》「還我血篇」亦提及在處決犯人時,便有人收買劊子手,買蘸過人血的饅頭治病。

  近代作家魯迅短篇小說《藥》更有詳細刻劃。主角老栓夫婦開了個茶館,家裏還算富...

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相傳,古時八位神仙赴宴後要渡過東海,其中一位忽發雅興,提議大家棄用船隻,各自想辦法過江。於是,八仙分別拿出自己的寶物乘風破浪,橫渡東海。

   八位神仙各有本領,過江又怎會難倒他們呢?

   原來,八仙過海還有另一版本。北宋時期,山東沙門島有一所監獄,囚犯愈來愈多,但朝廷依然只提供300人的糧食,獄長於是定期把多出的犯人處死。

   某天,一批囚犯得知自己被選中,便在夜幕掩護下跳海越獄。獄長沒有派人追捕,因為要游往對岸根本不可能。然而,有...

金鑰匙 Vs 銀鑰匙

   說人家在大富大貴的家庭出生時,多會說「含金鑰匙出世」來形容,但亦有人說「銀鑰匙」,究竟是含金還是含銀呢?

  「含銀匙出生」源自英語Born with a silver spoon。早於14世紀,銀勺系列已在歐洲出現。文藝復興時期,富有人家流行將銀匙作為嬰兒受洗的禮物,這樣的習俗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仍然保留。

  西方人都認為含著銀匙出生的嬰兒都會幸福,因此從16、17世紀開始,西方傳統小孩彌月之喜的禮物...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現代開筆禮——擊鼓明志

  近年,內地一些學校於開學時會仿古時舉行開筆禮,儀式當中有一項名為「擊鼓明志」,那是甚麼呢?

  「鼓」,在古代官學不是樂器,而是發布號令、規範作息、管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禮記·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

  「鼓」是擊鼓,「篋」是書箱。意思是:古時大學開學時,官吏擊鼓召集學生,然後學生打開書箱,出示經書,以示恭敬和謙遜地對待學業...

現代開筆禮——朱砂開智

  新學年開始了,父母都希望子女學業進步。古時,學生在開學時有「朱砂開智」的儀式,那是怎樣的呢?

  「朱砂開智」是入學時,啟蒙老師用紅色的朱砂在學童頭正中點一顆紅痣,寓意為開啟智慧,又稱爲「開天眼」、「朱砂啓智」。

  這個儀式是後人從古時開筆禮基礎上衍生而來的。「開筆禮」相傳起源於春秋孔子時代,是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儀式,又稱為「破蒙」。

  根據中山大學出版社的資料顯示,在古代,開筆禮主要由...

博學而不窮 篤行而不倦

  新一學年開始了,是時候為自己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古語有云:「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這句話包含怎樣的道理?

  這句話出自孔子的《禮記 · 儒行》,意思是「廣泛地去學習而不讓自己知識貧乏,踏實地實踐所學到的知識而不讓自己鬆懈下來」。  

  孔子對儒者的行為有嚴謹的規範。該句的全句為「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古代開學日

  9月1日是現代的開學日,中國古時又有沒有開學日呢?

  在古代,農事乃第一要務,9月正值秋收農忙之時,並不適合開學,因此開學日大都在農閒時期。

  根據漢代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漢代學生開學主要有三個時間,都處於農閒時期:「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一般來說,春季入學多在正月十五以後。而秋季入學時間則和現代較為接近。

  魏晉南北朝時期,...

古代開學禮儀—束脩六禮

  古代開學禮,古代學子會向老師送上「束脩六禮」,那是甚麼呢?

  「束脩」是指古代弟子拜師時所獻的學費或禮物。《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話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脩六禮」就是拜師時向先生贈送的六種象徵性物品,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表達弟子心...

古代開學禮—入泮宮

  新一年開學日,學校都會舉行開學禮,作為新學期的開始。古代學生又有沒有開學儀式呢?

  中國古語有云:「入泮宮、出府學、上青雲路」,當中的「入泮宮」,就是指在州縣考試中了秀才的童生們入學做生員時所行的入學典禮。

  在周代,諸侯學校的院子前面都建有一個半圓形的水池,稱為泮池或泮水,學校稱為「泮宮」,入學便稱為「入泮」或「遊泮」。

  「入泮宮」的第一個儀式是「正衣冠」。學童們一一站立,...

古代書包—笈囊

  現代的書包款式多樣,古時的書包又是怎樣的呢?

  古代學生外出上學時,時常背上「笈囊」。 「笈」指專門裝書的笈篋。 《說文解字註》稱:「笈,謂學士所以負書箱,如冠箱而卑者也。」而囊內經常裝着的是一些印綬、錢幣、書本之類的值錢物品,便於貼身攜帶。

  古人為了求學往往要「負笈甚重」,跋山涉水。《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於寒冬大雪中「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

古代校服—青衿

  「青衿」在古代某些朝代,是學子的「校服」,那麼這款衣服究竟是甚麼樣子的呢?

  「青衿」最早見於《詩經·鄭風》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詩注疏》解釋道:「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可見早在先秦時期,學子已開始穿着青衿上課。 

  青衿外,學子所用的帽子和鞋都有講究,如春秋時佩戴高高的「峨冠」、宋朝則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則是「四方平定巾」,青衿加上冠戴便是古時的「校...

古代學費—束脩

  9月快到了,又是新一學期的開始。學生準備開學,家長也要準備為子女交學費。古時的「學費」稱一般稱為「束脩」,為甚麼呢?

  古時,民間私塾的學費稱為「束脩」。《論語 · 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只要給我十條乾肉,就能做我的學生。

  此處的「脩」指的是肉脯,是用鹽、香料等加工製作成的臘肉或鹹肉一類的乾肉;一束為十條,「束脩」,便是十條乾肉。

  春秋之前,只有官府人家才有機會上學,一般百姓的孩子沒...

東施效顰

      形容別人模仿得拙劣,反露其醜,會說「東施效顰」,究竟這句成語出自何處?

      這個成語來自一個民間傳說,出自《莊子·天運》: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顰」指皺眉,「病心」指心有毛病。

      相傳,西施是春秋時期越王...

處暑餘三日 高原滿一犁

  處暑已到,對古時耕作有甚麼意義?「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犁」這句便給出了答案。

  「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犁」出自宋代詩人王之道《秋日喜雨題周材老壁》,全文如下:

  大旱彌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聲聞夜溜,山氣見朝隮。  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犁。  我來何所喜,焦槁免無泥。

  首句「大旱千里」,表示在暑熱天氣下,農民對大雨來臨的期盼。「處暑餘三日,高原滿一犁」則直接寫出了處暑時...

處暑無三日 新涼直萬金

  踏入處暑節氣,天氣有怎樣的改變?名句「處暑無三日  新涼直萬金」可見一斑。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出自南宋詩人蘇泂的《長江二首·其一》。全詩如下: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

  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處暑無三日」意思是處暑節氣過去不到三天,但天氣已變涼了;「新涼直萬金」表示新起的涼爽天氣值萬金,十分珍貴...

離離暑雲散 嫋嫋涼風起

  今天是處暑,乃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處」是甚麼意思?有甚麼代表名句?

  《說文》「處,止也。得幾而止」。「處」有「終止、離開」的意思,所以「處暑」就代表著 「暑氣至此而止」 ,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結束,天氣開始轉涼。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懷》便有 「離離暑雲散  嫋嫋涼風起」,是形容處暑節氣的名句。全文如下: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

豆腐西施

  西施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而豆腐則是便宜食品,兩者加起來究竟有甚麼意思呢?

  「西施」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後世便把西施當作「美女」的代稱;而「豆腐」,則是家常食物。

  魯迅《故鄉》中,年輕貌美的楊二嫂開了一家豆腐店,被稱為「豆腐西施」。小說寫道:「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裏終日坐着一個楊二嫂……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

鶼鰈情深

   一對夫婦深愛對方,可以用「鶼鰈情深」來形容。鶼(粵語讀音:兼)和鰈(粵語讀音:碟)原來是很特別的鳥類和魚類,分別是比翼鳥和比目魚。

   中國古辭典《爾雅》記載:「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這種鳥,雄鳥只有左翼左目,雌鳥只有右翼右目,一雄一雌必須聯合起來才能飛行。

   至於比目魚,《爾雅》也有記載:「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明代李時珍的 《本草綱目‧鱗四‧比目魚》中說:「魚各一目,相並行而行」,兩...

不經一番寒徹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

  這經典名句出自唐·黃櫱禪師《上堂開示頌》,作者勉勵弟子鑽研學問,必須下一番苦功,才能修成正果。

  「寒徹骨」和「撲鼻香」對比強烈,前者過程艱辛無比,後者享受甘香,突顯二者的因果關係,當中藉梅花作「喻體」,寄寓深刻道理。

  梅花的特性是傲雪迎霜、獨立耐寒。宋·范成大《梅譜·前序》說:「梅,天下之尤物,無問智愚賢不肖,莫敢有異議。」尤物指特別珍異的花卉,也就是說,梅花是一種品種獨特的植物。作者用...

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首領能夠成功,背後要付出成千上萬將士的生命,表達詩人對於殘酷戰爭的批判和厭惡。

  這句話出自晚唐詩人曹松的《己亥歲·其一》,其中一句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句話能夠傳頌後世,原因是歷代君王或領袖能夠史上留名,背後往往有莫大的代價和犧牲。其中一個經典例子,可數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

  祟禎二年,李自成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自稱「闖將」,手下部隊數...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

  人們常用「青山處處埋忠骨」來形容抗戰烈士。此句出處何在呢?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出自清代龔自珍《已亥雜詩之一》,全文是: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須馬革裹屍還。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忠骨指忠臣的遺骸,「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生命都獻...

戰則存 降則亡

  老一輩的人會記得一句話:「戰則存,降則亡」,這句話出處何在?

  這句話出自毛澤東於1939年6月30日所寫的文章《反對投降活動》:「戰則存,不戰則亡——這是一切愛國黨派和一切愛國同胞的結論;戰則亡,不戰則存 ——這是一切投降主義者的結論。」

  文章寫道:中華民族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歷來存在的劈頭第一個大問題,就是戰不戰的問題。自「九一八」到盧溝橋事變之間,這個...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萬青年十萬軍

  今年是中國抗戰勝利80周年,筆者藉此介紹抗戰時期的有名詞語或句子,「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是其中之一。

  在昆明市盤龍共青團一篇題為《中國不能亡: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文章中,提及這一名句的由來。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這句話最早是吳鐵城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初期提出的。淞滬會戰期間傳唱的《淞滬戰歌》中也有「一寸血肉一寸山河,怎能不悲壯」這樣一句歌詞,可見由來已久。

  不過,...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話包含了二種顏色:青與藍,為甚麼青色會比藍色更優勝呢?

  藍,蓼藍,是一種可以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青出於藍」指青色是從蓼藍裏提煉出來的,但是顏色比蓼藍還深。青色比喻學生、子弟、後輩,藍色就是老師、前輩,比喻學生是老師教出來,但之後卻比老師更厲害。

  很多老師都是值得敬重的,若他們本着「教學相長」的理念,用心教導學生,以生命影響生命,令學生有所得益,學...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