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紅杏出牆」大家想到甚麼?這句話原來有「春色滿園」的正面意思,又如何理解呢?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出自宋代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這句詩字面意思是: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盛開的紅杏已經伸出牆外來了。然而,它背後蘊含更深刻的意義和豐富的象徵。

  詩人本想遊園賞春,但園門緊閉,無法進入,然而,牆外的一枝紅杏卻讓他感受到滿園的春色。「春色」指的是春天的美景,而「關不住」則暗示春天的生機是無法被限制的。牆外的紅杏就像是春天的使者,將園內的春色傳遞到牆外,讓詩人感受到春天氣息無處不在。

  這句詩還蘊含了一種哲學思想:世間萬物都有其內在的生命力和發展的規律,任何外在的限制都無法完全束縛它們。它提醒我們,要尊重自然和生命的本質,不要試圖過度地去控制或限制一切,因為生命力總是會找到突破的出口。

相關標籤

古代校服—青衿

  「青衿」在古代某些朝代,是學子的「校服」,那麼這款衣服究竟是甚麼樣子的呢?

  「青衿」最早見於《詩經·鄭風》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詩注疏》解釋道:「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可見早在先秦時期,學子已開始穿着青衿上課。 

  青衿外,學子所用的帽子和鞋都有講究,如春秋時佩戴高高的「峨冠」、宋朝則戴高而方正的「巾帽」,明朝則是「四方平定巾」,青衿加上冠戴便是古時的「校...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描寫春天有多樣的角度,可以「聽」的春雨又是怎樣的呢?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出自南宋詩人陸遊的《臨安春雨初霽》。

  詩人透過「聽」春雨,寫出了春夜的寧靜與雨聲的細膩;而「賣杏花」的聲音則從聽覺過渡到視覺,讓人聯想到杏花的嬌艷,生動地展現了江南春日的明艷與生機。

  「一夜」暗示詩人整夜未眠,可能是因為內心的憂愁;而「明朝」則帶來了一絲生活...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踏入初春,大地生機再現,這句古詩「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便把這樣的大自然情景,表露無遺。具體又如何理解呢?

  這句詩出自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以「天街小雨潤如酥」形容春雨的輕柔與滋潤,彷彿大地被一層薄薄的酥油覆蓋,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而「草色遙看近卻無」描繪了草色初現時的朦朧感,遠看似乎已經綠意盎然,但走近卻又難以捕捉。

  這種若隱若現的景象正是早春的特點,展現了大自然的微妙變化,令人對未來充...

律回歲晚冰霜少 春到人間草木知

  春回大地,有甚麼古詩來形容此時此刻的情景呢?

  有一句話:「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出自宋代張欒的《立春偶成》。這句詩描繪了立春時節的景象,表達了春天到來的微妙變化。

  「律回」指的是陽氣回升,暗示春天的歸來。 「歲晚」是指一年將盡之時,此時冰霜逐漸減少,大地開始回溫。「春到人間」顧名思義,就是指處處瀰漫着春天的氣息;「草木知」則賦...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回大地,細雨紛飛的日子又來臨了。古時有一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描寫這樣的天氣,具體是甚麼意思呢?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自南宋詩僧志南的《絕句》。

  這首詩的全文是:「古木陰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描繪了早春時節的景象。

  杏花雨,指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細雨。詩句中的「沾衣欲濕」形容細雨如絲,輕輕沾在衣裳上,似濕未濕,給人一種朦朧、細膩的感...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獨學而無友 孤陋而寡聞

  獨自一個人埋頭苦幹,還是大伙兒一起學習比較好?古時已有答案。究竟是甚麼呢?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

  古代學者相信,若果只一味努力,沒有經過同學和朋友一起研討,切磋琢磨,便會落得孤單,見聞不多,思想也會變得狹隘。

  不過,若果一味只交朋友也不是好事。因為「燕朋逆其師」,結交不正當的朋友,會導致違背師長的教訓,而「燕辟廢其學...

學學半

  中文有趣的地方之一,是同一個字因為不同詞性而有不同的解釋,解通了往往令人感到趣味盅然。「學學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了。

  「學學半」出自《禮記˙學記》,當中寫到,《兌命》曰:「學學半。」

  如何理解呢?

  「學學半」,第一個「學」字同「斆(粵音同『校』)」字,是動詞,意為教導;第二個「學」則為名詞,指學習。

  加起來意思就是「教人是學習的一半。」教導別人的同時,又是在學習,用「教學相長」來形容就貼切不過了。

  

隱其學而疾其師 苦其難而不知其益

  常聽到學生不喜歡學習,原來古時學生都一樣,「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便可見一斑,這句話出處何在?

  「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這句話出自《禮記·學記》,意思是學生愈來愈厭惡學習而且憎惡師長;以學習為難為苦,而不明白學習的快樂與好處。

  為甚麼學生會視學習為苦呢?

  《禮記·學記》有這樣的見解:「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

不學操縵 不能安弦

  你聽過「不學操縵,不能安弦」嗎?這句話是何意思呢?

  古籍《禮記·學記》記述學習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並論及教學為師的道理。當中,「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便是學習的基礎方法。意思是:如果不從「操、縵」這些基礎小曲學起,指法不純熟,琴、瑟就彈不好。

  這說明古人學習時重視基本功,有了基礎便有進步的機會。

  這句話還有前後文:「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

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

  要做到品學兼優,必須勤於思考。「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句話出自何處?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出自韓愈《進學解》。業指學業,精練於勤奮,荒廢於嬉戲;行指品行,成功於思巧,毀壞於隨便。  

  古往今來,有不少歷史典故說明了這個道理。

  西漢時期,匡衡自小喜歡學習,刻苦勤奮,可是家裏卻買不起燈油,無法在夜間學習。一天晚上,他正躺在床上默誦白天讀過的《詩經》,...

鍥而不捨 金石可鏤

  努力是學習成敗的關鍵。古時有「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出處何在?

  這句話出自荀子《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勸學》是荀子鼓勵人們努力學習的篇章,他認為人的才能和品德並非天生,而是透過後天不斷學習和累積而成的。

  前半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的意思是,如果雕刻一下就放棄,那麼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無法折斷。

  後半句「鍥而不舍,金石...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古時有不少勸導學習的好句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便是其一,如何理解呢?

  這句話出自荀子《勸學》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在古代,「一舉足」為跬(即邁出單腳),「兩舉足」為步(即左右腳各一步)。因此,「跬步」即指半步或一小步,引伸為極小的距離、微不足道的行動。

  千里,指極其遙遠的距離,比喻宏偉的目標或偉大的成就。

  小流,指山間小溪等...

杯水車薪

   「薪」在古代是柴草的意思,以一杯水去撲滅一車木柴所燃起的火,是怎樣的情景?

   語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孟子形容他所處時代的「仁者」,行仁義之事並未盡力,就好像用一杯水去撲救一車點燃的柴火一樣,當然無法救熄,卻因此認為水不能熄滅火、仁...

差之毫釐 謬以千里

  毫和釐,都是長度的小單位,十毫為一釐。「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句話出處何在?

  此語出自《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也有版本用「豪」字:「《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釐,繆以千里。」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開始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很多專業的工作都要求精準計算,若然出錯,就可能出現很多問題,例如測量師、建築師的工作,計算上出現...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這句話可謂街知巷聞。在電視劇中,常見有煩腦的人在酒吧買醉時說出這句話。究竟誰賣醉,誰發愁?

  這句話出自晚唐詩人羅隱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隱年少時即以才學聞名,尤其擅長詩賦文章。成年後,因屢次批評時政,得罪權貴,連續考試十多次均落第,有「十上不第」之稱。這段經歷對他打擊極大,也促使他後期形成諷刺與豁達並存的風格。

  從表面看...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為甚麼呢?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擅長幫助萬物,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污濁之地,最接近於道。

  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樣卑躬屈膝,居住在低下的地方,心要像水般深沉,...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

  新學年,長輩們為了訓勉下一代,會說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話出處何在?有何意思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出自《禮記·學記》,就是中國人傳統精神的寫照,意思是玉石不加工、不琢磨,不能成為器皿。人不經過培養﹑鍛鍊,就不能成材。

  關於「玉不琢,不成器」,背後有一個故事值得一看。從前,楚國有一人叫卞和。他在山裏找到了一塊還沒琢磨過的玉石,將之呈給當時的楚厲王。然而,...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古時有一描寫白露的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有甚麼深意呢?

  白露,標誌天氣開始轉涼。這個時候,清晨時分露水增多,凝結成一層白色的水滴,故名「白露」。

  歷代文人墨客常藉「白露」之景抒發思鄉、感秋之情。其中的名句,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出自《詩經·秦風·蒹葭》,全文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秋涼河邊的景象:...

何謂「小成」?「大成」?

  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及大學四年制。古代的教育制度又是怎樣的呢?

   古代的教育制度,最早見於《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一年視離經辨志」,完成第一年學業,老師會評估學生能否斷讀經文句讀(離經),並辨明他的學習志向和態度(辨志)。

  「三年視敬業樂群」,完...

現代開筆禮——擊鼓明志

  近年,內地一些學校於開學時會仿古時舉行開筆禮,儀式當中有一項名為「擊鼓明志」,那是甚麼呢?

  「鼓」,在古代官學不是樂器,而是發布號令、規範作息、管理秩序的重要工具。

  《禮記·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

  「鼓」是擊鼓,「篋」是書箱。意思是:古時大學開學時,官吏擊鼓召集學生,然後學生打開書箱,出示經書,以示恭敬和謙遜地對待學業...

現代開筆禮——朱砂開智

  新學年開始了,父母都希望子女學業進步。古時,學生在開學時有「朱砂開智」的儀式,那是怎樣的呢?

  「朱砂開智」是入學時,啟蒙老師用紅色的朱砂在學童頭正中點一顆紅痣,寓意為開啟智慧,又稱爲「開天眼」、「朱砂啓智」。

  這個儀式是後人從古時開筆禮基礎上衍生而來的。「開筆禮」相傳起源於春秋孔子時代,是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儀式,又稱為「破蒙」。

  根據中山大學出版社的資料顯示,在古代,開筆禮主要由...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開學了,長輩都會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來教導年青人,要珍惜光陰,好好學習。不過,光陰為甚麼以「寸」作單位呢?

  「一寸光陰一寸金」最早見於唐·王貞白《白鹿洞二首》:「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為甚麼光陰以「寸」作為單位呢?古人用「晷」來測算時間,「晷」又稱作「日晷」,即是在圓形板上刻上標明度數,圓中心立一小棍,由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陰影由長而短,又由短而長地映在度...

博學而不窮 篤行而不倦

  新一學年開始了,是時候為自己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古語有云:「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這句話包含怎樣的道理?

  這句話出自孔子的《禮記 · 儒行》,意思是「廣泛地去學習而不讓自己知識貧乏,踏實地實踐所學到的知識而不讓自己鬆懈下來」。  

  孔子對儒者的行為有嚴謹的規範。該句的全句為「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古代開學日

  9月1日是現代的開學日,中國古時又有沒有開學日呢?

  在古代,農事乃第一要務,9月正值秋收農忙之時,並不適合開學,因此開學日大都在農閒時期。

  根據漢代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漢代學生開學主要有三個時間,都處於農閒時期:「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一般來說,春季入學多在正月十五以後。而秋季入學時間則和現代較為接近。

  魏晉南北朝時期,...

古代開學禮儀—束脩六禮

  古代開學禮,古代學子會向老師送上「束脩六禮」,那是甚麼呢?

  「束脩」是指古代弟子拜師時所獻的學費或禮物。《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話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脩六禮」就是拜師時向先生贈送的六種象徵性物品,分別是: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表達弟子心...

古代開學禮—入泮宮

  新一年開學日,學校都會舉行開學禮,作為新學期的開始。古代學生又有沒有開學儀式呢?

  中國古語有云:「入泮宮、出府學、上青雲路」,當中的「入泮宮」,就是指在州縣考試中了秀才的童生們入學做生員時所行的入學典禮。

  在周代,諸侯學校的院子前面都建有一個半圓形的水池,稱為泮池或泮水,學校稱為「泮宮」,入學便稱為「入泮」或「遊泮」。

  「入泮宮」的第一個儀式是「正衣冠」。學童們一一站立,...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