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2-13
维港旁边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在施工,方鼎形的大楼未来将成为新地标,这是北京故宫的首个海外项目。近年来故宫各种周边、文创“风生水起”,数码化也令愈来愈多人开始接触故宫以及背后的中国文化。这几年,大家感到故宫变得“年轻了”,正是因为有一群在故宫里的年轻人默默耕耘。
600年历史故宫 遇上新世代年轻人
新的一天,年轻人在各个岗位忙碌起来。文化保护科技部的杨玉洁修覆瓷器,书画部的郁文韬保管文物,资料信息部的康晓璐策划新媒体作品……他们上得屋顶、下得库房;修得文物、办得展览。

故宫里工作的年轻人大多都是80后,和600年历史的故宫以及宫里的资深老专家相比,他们都很年轻。
例如1987年出生的杨玉洁,6年前博士毕业后进入故宫,负责修缮瓷器。故宫里有约36万件陶瓷器,她的一双手很修长,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到有好几处伤口,这是修瓷器留下的痕迹:长期接触化学品,她必须经常洗手;瓷器碎片尖利,她的手难免被工具划伤。

另一位名叫郁文韬的年轻人,2017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进入故宫工作,他常在午休时逛逛故宫庭院。午后的阳光洒在地上,他说:“每次走在这里,都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文华殿是郁文韬常去的地方,去年故宫600年的特展“苏轼主题书画”就在这里举办。展览筹备了一年多,作为筹展组组长,文物选择、文稿撰写、设计展厅,他都要参与协调。
中国文化传统遇现代技术 绽放新活力
观众散场后,另一位故宫的年轻工作人员康晓璐,抓紧时间在展厅采集数据。天已经黑了,空荡荡的展厅,展品在灯光下静默。她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幕。那些无法前来或意犹未尽的观众,便可以独享线上全景展览。
1992年出生的康晓璐是个北京姑娘。2017年自列斯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媒体产业硕士毕业后,康晓璐进入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负责“紫禁城600”、“故宫展览”App等新媒体工作。
小时候逛故宫,她看到的是满眼红墻。工作后,她发现故宫有多种颜色,琉璃的黄、珐瑯的蓝、台基的白等等,发现故宫是多彩的。而她也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把故宫的丰富多彩呈现给更多人。

康晓璐所在的数码传媒组有10人,平均年龄31岁,有很多奇思妙想。秋天故宫的银杏很美,他们策划了直播,为观众提供更多视角观看故宫。故宫的猫很可爱,他们就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猫在宫中”,让古老的故宫走近年轻人。
正如如康晓璐所说:“很少有人能亲身领略故宫的一年四季、陪伴故宫的日月朝夕,春天看满树海棠,夏天听蝉鸣树梢,秋天望柿子挂枝,冬天赏雪落雪融”。而这些身处其中的年轻人,将自己眼中的故宫展示给更多的人。
故宫是古老的,而这些年轻人,正是过去与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