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3-31
杭州丝绸很出名,远隔千里、却同出一脉的新疆丝绸,你见过吗?艾德莱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新疆丝绸制作工艺,发源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丝都”和田,以轻盈飘逸、色彩艳丽著称,独特的染色方法形成好似激光放射一样的视觉效果,极具民族风情。纺织机械和现代设计理念,令这门古老工艺融入时代潮流,走上国际舞台,更成为当地民众的致富“密码”。
古老新疆丝绸工艺 列入国家级非遗
和田,古代新疆丝绸之路的交通重镇,西域三大“丝都”之一。传承2,000多年的艾德莱斯绸,相传就发源于此地,见证了古代新疆丝绸贸易的繁盛,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艾德莱斯,在维语里的意思是扎染的丝织品,以轻盈飘逸、色彩艳丽著称,一匹艾德莱斯绸甚至可能有多达10余种颜色。在新疆,每一个维族姑娘都拥有艾德莱斯绸制成的衣裙,她们为心爱的丝绸取了一个美丽的外号:布谷鸟翅膀上的花。
古老扎经染色工艺 造就独特新疆丝绸
这种新疆丝绸,其实与远隔千里的苏杭丝绸同出一脉,缫丝、织造工艺和所用的纺车、缫丝锅,都与苏杭工艺十分相似,与众不同的是独特的染色方法。
艾德莱斯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把丝线扎成一束,按照设计好的图案,分多次进行浸染,没扎住的地方会染上不同颜色;再将染好的丝线拆开、整理好,放上织机,织成丝绸。
用“扎经法”染出来的丝线,色彩过渡非常自然,呈现出水波荡漾或是激光放射一般的视觉效果,即使一匹丝绸颜色多达10余种,也不会显得杂乱,而是层次分明,非常吸睛。
从将蚕茧煮沸、抽丝、卷线到扎染、分线、上机、织绸,传统艾德莱斯绸的每一道工序均为手工制作,非常耗时。和田洛浦县吉亚乡,被称为艾德莱斯的故乡,当地有一座艾德莱斯绸手工作坊,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织造工艺,最好的工人耗费一天也只能织成6米长、0.4米宽的丝绸。
走上国际舞台 新疆丝绸助当地脱贫
随着时代发展,这门古老工艺一度濒临失传,吉亚乡的传承人一度只剩下60人。2016年,新疆启动“艾德莱斯出天山”工程,汇集一班热爱艾德莱斯的设计师和专家,用现代工艺和设计理念“激活”这门古老非遗,令这种美丽的新疆丝绸走出天山,走上国际舞台。
“90后”青年阿不都西提,于2014年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对艾德莱斯的传统花纹进行解构、重组,设计出“艾德莱斯”风格的伞、手袋、瓷器等。在他看来,“只要能做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传统元素就能找到市场”。
延伸阅读:走上时尚天桥的彝族服饰
现代织机解决了产量难题,令新疆打造艾德莱斯产业链成为可能。一台织机每天能加工3-4匹丝绸,一个工人能够管理2台织机,每天的产量相当于纯手工制作的6-8倍。虽然机织丝绸不及手工制作的精美,因为价格低廉,花样繁多,受到欢迎。
这种美丽的新疆丝绸不仅是文化名片,亦成为当地民众脱贫“密码”。到2020年,艾德莱斯产业为3万多名新疆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在吉亚乡艾德莱斯村,全村近1,500人都投身艾德莱斯产业,艾德莱斯绸年产值过亿元,村民年收入从2015年的2,000元人民币(约2,400港元)增长到超过1.3万元人民币(约1.6万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