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书 鲜为人知的原子弹女功臣

编辑︰许可

      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人们会想起邓稼先、钱三强、程开甲......但一位曾被领导人毛泽东盛赞过的女功臣,数十年来却鲜为人知,她就是研发原子弹原料的物理学家王承书。

王承书|物理班里唯一女生

王承书毕业于燕京大学。上世纪50年代,该大学的文、理科和工学分别拼入北大、清华,燕京大学校园也成了北大的一部份(小图)。(网上图片)
王承书毕业于燕京大学。上世纪50年代,该大学的文、理科和工学分别拼入北大、清华,燕京大学校园也成了北大的一部份(小图)。(网上图片)

  王承书1912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富裕书香之家。她自小喜欢数理科,且极有天份,18岁那年考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是班里唯一女生。

  王承书在一篇自述文章说到自己的成长:“我的学生时代,正值中国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内受军阀与反动政府的统治时期,由于对当时状况的不满,养成了很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正义感。”

  在大学里,王承书又遇上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就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张文裕;张文裕也是中国顶尖物理学家。

  1941年,王承书申请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巴尔博奖学金,到该校深造,开始人生另一阶段。个中还有一段插曲,原来巴尔博奖学金一直只接受未婚女性申请,当时已婚的王承书是凭着出色成绩,让教授们为她破了例。

王承书|离开美国遭千般阻挠

王承书和丈夫决意回国效力,却遭美国方面阻挠。图为王承书和丈夫在美国的照片。(网上图片)
王承书和丈夫决意回国效力,却遭美国方面阻挠。图为王承书和丈夫在美国的照片。(网上图片)

  在美国,王承书师从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开展气体输运理论研究;她提出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轰动物理学界,至今仍被沿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此时王承书和同在美国的丈夫决定响应号召,回国効力。“不是我不爱美国的优厚生活,而是我更爱自己的祖国。”

  那时王承书的事业如日方中,大家都认为,她若继续在美国研究下去,甚至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

  和钱学森、郭永怀等重量级科学家一样,王承书和丈夫回国道路绝不平坦。他们遭到美国当局千般阻挠,甚至监视、软禁和搜查,几经波折才在1956年重返神州大地。

王承书|国家需要甚么 我就干

王承书在美国有优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但她决意回到祖国。(网上图片)
王承书在美国有优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但她决意回到祖国。(网上图片)

  “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虽然那时没意识到这将是我真正有意义生活开始的日子,在离别了15年的祖国国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我要为国家做贡献,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甚么。”她在笔记中写道。

  1958年,国家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负责制定原子能发展规划的钱三强邀请王承书挂帅。

  当时该领域在国内一片空白,王承书也从未接触过,要在46岁之年“转行”,无疑充满风险,可是她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随即全心全力地投入工作。

  3年之后的1961年,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进入攻坚期,惟核心燃料高缩浓铀研究却进展缓慢。如何是好?钱三强再想到王承书,希望她挑大梁负责高浓缩铀研制。而王承书还是一句话:“我愿意!”

王承书|隐姓埋名 为国铸盾

王承书研发的原料,是中国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关键。
王承书研发的原料,是中国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关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句“我愿意”意味着要放下刚出成绩的研究,一切再重头开始,惟王承书义无反顾。“我改行了比别人损失要小。既然都是从头做起,我为甚么不可以?”她说。

  这句“我愿意”还意味着要隐姓埋名。她告别丈夫和孩子离家远去,却不能透露自己在做什么、要去哪里。多年后人们才知道,王承书去了位于甘肃的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在那里刻苦攻关,为国铸盾.....

  1964年1月,在王承书带领下,中国制造出第一批合格高浓缩铀,成为第五个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比原计划提早了113天。

  那年的10月16日是改写中国历史的一刻,用王承书研发高浓缩铀装填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武的国家,自始国家安全有了最坚实的保证,国际地位大为提升。

  延伸阅读“娃娃博士”设计原子弹 邓稼先壮大中国军事力量

王承书|一生三次“我愿意”

王承书(左一)和丈夫张文裕(左二)皆为中国顶级物理学家,图为他们与两弹元勋周光召(右一)、邓稼先(右二),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中)1972年北京的合照。
王承书(左一)和丈夫张文裕(左二)皆为中国顶级物理学家,图为他们与两弹元勋周光召(右一)、邓稼先(右二),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中)1972年北京的合照。(网上图片)

  1966年国庆,王承书作为有重要贡献科技工作者,被邀请到北京天安门城楼观礼。负责国防科技的聂荣臻向领导人毛泽东介绍王承书,说她为原子弹原料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完成历史性任务,王承书身份可以解密了吗?还没有,因为钱三强又一次找到她,希望她继续为中国核事业出力。

  “有什么困难吗?”

  “我没有。”

  “有什么话要带给先生和孩子吗?”

  “没有。”

  “那你愿意继续在这工作吗?”

  “我愿意。”

王承书|积蓄全捐希望工程

王承书一心为国,从不计较名与利。图为王承书(右)与同事在实验室讨论问题。(网上图片)
王承书一心为国,从不计较名与利。图为王承书(右)与同事在实验室讨论问题。(网上图片)

  这是王承书第三次对国家说“我愿意”。曾说过“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她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直至1978年,“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王承书离开国防科研一线,并可以参加一些学术会议,那时她66岁。

  因为此前工作涉及机密,加上自身的低调,王承书还是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外界对这位原子弹女功臣的故事几乎一无所知。当然,王承书一生许国,根本不在乎名与利。

  1993年,病重的王承书写下遗嘱:不要任何形式的丧事;个人书籍笔记全部留给科研工作;遗体不必火化,捐赠给医学研究或教程单位,充分利用可用的部份。她还把大约10万元积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病逝。

王承书非常低调,极少接受传媒采访。(网上图片)
王承书非常低调,极少接受传媒采访。(网上图片)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时代英雄

王承书 鲜为人知的原子弹女功臣

杰出名人

刘家琨获建筑界最高荣誉 他的代表作是“烂尾楼”?

创新先锋

哪吒2|导演饺子弃医从画“啃老”3年:中国动画不能靠外包

小城大事

烈士纪念日|科技考古追寻尘封历史 文少卿:让无名烈士变有名

运动健儿

2:22
巴黎残奥WH2级单打亚军陈浩源

轮羽二哥」陈浩源再闯残奥 勇夺银牌突破个人成绩

影视巨星

夏春秋、与女儿吴君如

“六合彩之父”夏春秋逝世 女儿吴君如是一生最大成就

编辑推荐
2:01

春暖花海|“人间仙境”杏花沟 不可错过的4大赏花攻略

深圳赏花2024

三月踏春正当时 4个深圳赏花胜地 打卡必去!

2:30

御花园有几种花?一文看清故宫赏花地图

1:58

春暖花海|樱花海棠紫荆 盘点5个大学赏花胜地

南疆帕米尔高原杏花村

春暖花海|南疆赏花秘境 这条高原杏花村与通往神界的高山有关?

1:39

云南旅游|走进现实版“世外桃源”普者黑 赏花海游天鹅湖

1:59
海洋公园港产大熊猫

港产大熊猫|即睇命名比赛懒人包 可不可以沿用“家姐”“细佬”?

1:49
佛山挥春街

春节|佛山最“红”一条街 手写挥春满载广东年味

2:55

2024年香港大事回顾(下)

2:59

2024年香港大事回顾(上)

2:39
《破·地狱》剧照

《破·地狱》|破地狱为超渡亡者还是慰借生者?“跳油锅”为何已很少见?

1:37
原来在山西省运城市有一个被誉为“中国死海”的盐湖,运城盐湖的湖水会随着气温等及矿物变化,呈现五颜六色的变幻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山西旅游|“中国死海”运城盐湖 沉醉迷人七彩幻境

3:4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国航天“从无到强” 跻身世界前列

沉默
罗思义
罗思义

罗思义:预测中国经济增长 不能忽视这种诡异的“沉默”

中国万里长城
杨荣文
杨荣文

杨荣文从围墙文化 解读中国为何不会完全开放资本市场

5.16中俄联合声明
温铁军

温铁军拆解中俄农业合作的喜与忧

2001年3月16日
国家地质公园

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挂牌

“三月里扇扇子”下一句是什么?

  说到春天,有一句有趣的歇后语“三月里扇扇子”?你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呢?

  农历三月,大地回春,清风送爽,人们摇起扇子,感受阵阵清风吹来的快意。于是,便有“三月里扇扇子—满面春风”这句歇后语,描绘出人们在春日里心情愉悦、满脸笑容的状态。

  “满面春风”这词语最早见于宋代程节斋的《沁园春》词:“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发露胸中书与诗。”后来,元代王实甫在《丽春堂》第一折中也有...

9种潮型

    浙江钱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誉,古人所谓「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不仅气势磅礴,而且形态多变,共9种花款,大家都见过吗?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