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半

  中國語文有趣的地方之一,是同一文字因為不同詞性而有不同的理解,解不通令人煩腦,解通了往往令人感到趣味盅然。「學學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了。

  「學學半」出自《禮記˙學記》,當中寫到,《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如何理解呢?

  「學學半」,第一個「學」是動詞,意思是指教人;第二個「學」則為名詞,指學習。

  加起來意思就是:「教人是學習的一半。」既教導別人,又是在其中學習,用「教學相長」來形容就貼切了。

  延伸閱讀: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半夜食黃瓜

  半夜食黃瓜是甚麼滋味?   黄瓜,即廣東人常吃的青瓜,是一種味道清淡的菜蔬,很有去水腫瘦身的效果,是減肥人士的最愛。

  黃瓜外形長長圓圓的,頭和尾的樣子幾乎一樣,至瓜頭和瓜尾的觸感都很相似。

  因為相似,於是慢慢便生成了一句歇後語:謎面是「半夜食黃瓜」,你能猜到謎底嗎?

  沒錯,既然半夜摸吃黃瓜,當然看不清也分不到黃瓜的頭和尾了,因此歇後語就是「唔知頭唔知尾」了。

  到今天,「唔知頭唔知尾」多用以比喻搞不清楚事情...

七個銅錢分兩份

  「七個銅錢分兩份」這句說話的歇後語,就是把真正想表達的意思藏起來,先不直接明說,改以幽默的方式來呈現話語的真正意思,在中國修辭學上稱為「藏詞」。

  「七個銅錢分兩份」就是一個例子。

   七個銅錢要平兩份,該如何分?銅錢又不能分開一半,要平均分成兩分真是難為了。

  前人便把這句話作為歇後語,意思就是分得不均勻,變成了「不三不四」、「唔三唔四」了。

  整句加起來就是:七個銅錢分兩份——不三不四。

  歇後語字面上看或者令人不明所以,但當背後的意思...

人而無信 百事皆虛

  常聽到人說在社會上要成功,最重要就是誠信,因此,自古以來很多學者都對誠信十分重視。其中,就有一句十分容易明白的名句:「人而無信,百事皆虛」。

  這句話出自清朝周希陶《增廣賢文》,意思就是說:人如果沒有誠信,就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就會甚麼事都做不成。

  周希陶是清同治年間的儒生,即塾師或做學問的人,他重訂了《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其實是一部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周希陶在內容上增潤補充,令讀者更容易理解。

  延伸閱讀:凡出言 ...

愛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愛人也

  形容將愛心或美事與人分享,我們經常會說:「推己及人」,文雅一點則有一個古語;「愛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愛人也」,出自王安石《荀卿》,意思就是:愛自己是仁德的開端,自愛之心可以推及到愛別人。

  能推以愛人,就是有「仁愛」之心了。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韓星教授在一個演講中說過,儒家的「仁愛」在實踐上可以有五個層次,第一就是自己先要成為「仁者」,第二是「自愛」,第三是「愛親人」,第四是「泛愛眾」(即愛一切人 ),第五則是「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

  王安石所說的,就是韓星教授所提及的第二踐行...

相關標籤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百丈竿頭須進步 VS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鼓勵別人再接再厲,我們會說「祝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古書中,則有「百丈竿頭須進步」,哪一個才對?

  先說百丈竿頭須進步,出自道原《景德傳燈錄 招賢大師偈》。竿頭是竹竿的最頂部,高於竹竿的頂處,就是用來比喻一個人學問和成就即使已達到一定高度,也要繼續努力,不斷求進。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則見於宋.朱熹《答鞏仲至書》:「故聊復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之勢也。」及元.張養浩《折桂令.功名百...

知恥近乎勇

  中國有不少自古流行的金句,當中都有大智慧,其中儒家學說對於「修身」之道,就有一句名句:「知恥近乎勇」。

  這句話出於《禮記 · 中庸》,意思是指知道羞恥,就接近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了。一個人有了羞恥的心,即是懂得自省,如能進而自勉自勵,勇於改過,就是真正的勇敢,達到「修身」之道。

  中國古代有不少偉大人物都有知恥之心,成就崇高品格,例如孟子「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莊子「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