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雄看內蒙古土默川平原 農牧文明攻戰主舞台

編輯︰黃皓頤

  幾千年來,廣闊的土默川平原,既是氣候和煦,農牧豐盛的家園,同時,又是烽火燎天,刀光血影的戰場。因為這裏是南方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部落的天然攻防線的中心地帶。

 陳萬雄看中國歷代王朝 以土默川平原為重要防線

土默川平原,亦即敕勒川平原,位於內蒙古中南部,是明清時蒙古族土默特部居住地而得名。大平原北面有陰山天險,南面是黃河河套,數千年來成為南北攻防戰的主要舞台。再者,內蒙古誕生傳唱千古草原民歌《敕勒歌》便是由敕勒川而來。「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陰山則是邊塞詩誕生的地方,「不教胡馬度陰山」、「風掣紅旗凍不翻 」今天讀來仍能感受到詩人當時的悲壯情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原歷代王朝,要抵禦不斷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的掠劫侵凌,必然要渡過黃河,據有土默川平原以為防線。進而踰越陰山,北向挺進大漠,要「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秦代如此,漢代如此,唐代如此,蒙元、明、清亦如此。

  反過來,北方遊牧民族一經統合了蒙古高原諸部落,也無不先佔據土默川平原為基地,然後再南下虜掠和逐鹿中原。這種趨勢,匈奴發其端,鮮卑繼其後,突厥、契丹、金、蒙古等接其踵,歷代相沿,如出一轍。

  延伸閱讀:陳萬雄踏足草原尋歷史足迹 圓少年夢想

陳萬雄看土默川平原 爭戰不斷又是民族文化共融地

內蒙古有很多大草原,對以畜牧牛、羊、馬為主的北方遊牧民族尤其重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土默川平原對處於苦寒的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史著屢屢道及。曾經因為陰山的失守,匈奴「單于每向沙場獵,南望陰山哭始回」(李益《拂雲堆》)。拓跋鮮卑雖然在中原建立起北魏王朝,與南朝劉宋峙立。但隨時準備「若兵來不正,且還陰山避之」(司馬光《資治通鑑》〈宋紀〉)。隋唐時期,突厥崛興,控弦百餘萬。遂會有「高視陰山,有輕中夏之志」(劉昫《舊唐書》《突厥列傳》)。

  簡單的幾句歷史文獻,已可勾勒出陰山下,土默川對幾千年遊牧民族的重要。幾千年來,陰山河套間的土默川平原,一直爭戰不絕,卻又是民族和文化互相滲透融合的歷史熔爐。

  近幾十年來,考古學家在大青山和土默川平原陸續發掘了大量的歷代堡寨、古城和各種地下文物。結合了歷代史著的記載,基本能勾勒出目下一片祥和、宛如江南的地方,二千年來,金戈鐵馬、廝殺聲隆隆的攻防前線的形勢。

  延伸閱讀:陳萬雄憶絲路之旅 難忘青海湖原野風光

  對一般人來説,學術論述太專門了,未免枯燥。還是讓我們唸唸歷代詩人留下的一些詩詞。千百年雖然往事如煙,栩栩如生的文采,仍然令人感受到歷史在這裏的躍動。如「陰山日夕煙塵昏」(劉長卿《疲兵篇》)、「嘶笳振地響,吹角沸天聲」(孔稚珪《白馬篇》),又如「三軍大呼陰山動」,「虜塞兵氣連雲屯」(岑參《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再是「漢家旌旗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戴叔倫《塞上曲 ‧ 其二》)等等,都能讓我們不難感受到當時戰爭激烈的場景。(二之一)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陳萬雄《成吉思汗原鄉紀遊──另一種文明的體驗》,標題及分段經編輯整理)

陳萬雄看長城內外:二千年萬里長的歷史舞台

陳萬雄看土默川平原 中國古代驅逐外族的重要戰場

陳萬雄憶絲路之旅 難忘青海湖原野風光

陳萬雄踏足草原尋歷史足迹 圓少年夢想

陳萬雄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戰皆在呼倫貝爾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