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看中國崛起 文化積澱達到「和而不同」

編輯︰黃皓頤

  一直以來,中國在文化進程中具有很大包容性。在傳統文化中,儒家、佛家和道家可以互補,儒家、法家和墨家可以共存,又像北京人、上海人和廣東人各有不同的方言、生活習慣和思維,但仍能達到「和而不同」。

 張維為看中國崛起 宗教共存文化共融

  中國擁有的第四個「文明型國家」特徵──超深厚的文化積澱。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延綿不斷的文明歷史進程中,創造了氣勢恢宏、內涵豐富、綿延不斷的文化成就,這些包括中國人崇尚的「天人合一」、「整體主義」,也包括「儒、釋、道」互補,以及「儒、法、墨」共存。這對於今天這個充滿宗教衝突和對抗的世界,仍然具有啟發意義。中國文化的豐富性也意味着,中國具有海納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可以容多樣為一體。

  中國有很多種方言,像北京人、廣東人、上海人在許多生活習慣和思維方法的差異上,其實不下於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之間的差異,還有56個民族之間的差異,但這些差異在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框架內,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確實十分精彩。

  延伸閱讀:張維為看中國崛起 悠久歷史傳承的治國理念

張維為看中國崛起 「八縱八橫」高鐵交通便利

高鐵不單使中國人出行變得方便,也帶來了經濟效益,還有反映中國崛起的重要優勢之一,就是深厚文化的積澱。圖中是河南洛陽龍門站的高鐵列車,正停靠在站內接載乘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天在中國大地上,飛馳的、最現代的高鐵,背後也有豐富的中國文化記憶。事實上,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種線性的大工程,從萬里長城到大運河就是例子,而且在現在的互聯網世界,可以見到網民有很多創意,把中國的高鐵圖、列車運行圖製作成跟地鐵圖一樣,然後配上各種各樣生動的語言,例如說早上在上海吃生煎包,晚上到雲南吃鮮花餅等等。

  延伸閱讀:張維為看中國人的紅色精神 帶動文化崛起

  這種「八縱八橫」的高鐵給中國人帶來的,不僅是出行的便利,也是一種激發出各種過去我們文化的積澱。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中國有世界上最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最豐富的人文景觀,當然也有最滋味的華夏美食。

  這個五千年延綿不斷的文明,本身就是人類歷史上一份最偉大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先要心懷敬意。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活着的古老文明,雖然古老,但至今根深葉茂、生機勃勃,她今天展現出來的一切,絕不是一些簡陋的西方話語所能描述的,甚麼「先進」和」落後」、「民主」和「專制」、「高人權」和「低人權」,這種過分簡約的、簡陋的概念,是沒法描述中華文明的。中華文明的內涵比這些概念要豐富一千倍、一萬倍。

張維為看中國崛起 懷抱中國文明帶來輝煌成就

文化積澱「和而不同」五千年文明正是中國崛起的優勢之一。平日走在街頭,不時可以看到充滿中國文化特色的建築,圖中遼寧沈陽市的一條彩繪仿古街便是一例。攝於2013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凡是能夠數千年而香火不斷的東西,一定有其獨特的地方,甚至有非常偉大的智慧。所以我們一定要小心留神,不要拿這種西方所謂的現代性的標準,來隨意否定中國的文明,而要像對待一切珍貴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真地呵護、理性地分析,看看這些文明的因素、文明的東西已經給我們帶來多少輝煌成就。而且要看看它們對中國、對世界有甚麼特殊意義。

  「文明型國家」既是一個國家,又是「百國之和」,是成百上千個國家慢慢整合起來的。在中國模式的引導下,中國「文明型國家」的四個「超」──人口、土地、歷史和文化,都是中國崛起的最大優勢。

  延伸閱讀:張維為談中國崛起的世界意義

  但如果你放棄中國道路,放棄中國模式,只管照搬西方模式的話,那麼中國「文明型國家」眾多的優勢,恐怕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甚至變成一個最大的劣勢。結果「百國之和」變成「百國之異」,強調共識的政治變成對抗的政治,還有「百國之和」的人口將會成為中國混亂和動盪的溫床,因而「百國之和」的疆土成為四分五裂的沃土,「百國之和」的傳統成為無數傳統紛爭和對抗的藉口,「百國之和」的文化成為不同文化族群大規模衝突的根源。

  因此,我們可以更加充分地意識到,中國崛起對中國、中國人、整個世界,以及人類的偉大意義。我們應該感到無比的自豪,也使我們充滿了自信。

  (轉載自《這就是中國》第7集)

張維為論中國治國理念:從人民整體利益出發

張維為看鄧小平的人才戰略

張維為看中國崛起 悠久歷史傳承的治國理念

張維為看中國崛起 超廣闊的疆域國土

相關標籤

中國崛起|張維為看中國發展遠超印度 毛澤東鄧小平帶動變革最關鍵

中國崛起|張維為憶鄧小平談中國發展經驗 按國家情況制定政策